喜欢八棱瓜的储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2章 常州离奇纵火杀人案2,三个医生和一个病人,喜欢八棱瓜的储君,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法医解剖室的荧光灯在不锈钢台面上投下冷光,李曼莎的尸体静静躺着,颈侧的刀伤像道扭曲的唇,永远定格在发出无声呐喊的瞬间。陈立峰盯着病理报告,指腹划过“烧伤程度3°,无生活反应”的字样——凶手在她死后才点燃酒精,与其说是毁尸,更像是某种仪式性的发泄。
“死亡时间精确到9:00-9:30,”法医摘下手套,“胃内容物显示早餐摄入后约1小时死亡,符合她8:09回家吃早餐的时间线。” 他指向颈部伤口,“这道切口切断了颈内静脉,导致快速失血。但奇怪的是,伤口边缘有锯齿状毛边,和现场的剪刀型号吻合——凶手是用剪刀反复刺击,而非一刀致命。”
陈立峰皱眉。剪刀作为凶器,通常用于临时起意的犯罪,但现场却有精心准备的酒精和布料,这种矛盾让他想起三年前的商场纵火案——凶手用灭火器砸晕受害者后,特意去便利店买了汽油纵火,只为掩盖真正的杀人动机。
刑警队办公室,投影仪正在播放小区监控录像。8:09分,李曼莎穿着浅蓝色连衣裙,拎着印有“晨光包子”字样的塑料袋走进单元门,马尾辫随着步伐摆动。8:20分,画面右上角出现个模糊身影,穿灰色t恤、戴棒球帽,低头盯着手机,尾随进入单元门时,门禁卡刷开的瞬间露出半张脸——皮肤黝黑,左眉上方有颗黑痣。
“这人在8:15分就蹲在单元门对面的自行车棚,”技术员小吴暂停画面,“李曼莎进入后五分钟,他才跟上去,像是在等她放下警惕。”
陈立峰记下特征,目光转向大门钥匙的特写照片:铜制钥匙环上刻着“Z&R”,是张恪然和李曼莎英文名的缩写。钥匙插在锁孔内,齿纹朝向内侧,说明凶手离开时并未拔钥匙——这个细节让他想起去年的入室抢劫案,凶手为了制造“主人临时外出”的假象,故意留下钥匙,却在慌乱中插反了方向。
“张恪然说,他们家从不反锁大门,”陈立峰敲了敲桌面,“因为孩子每天放学自己回家,反锁怕他打不开。但钥匙通常放在玄关柜上,这次却插在锁孔里……” 他忽然转向负责物证的小林,“钥匙上有几枚指纹?”
“只有死者和她丈夫的,”小林翻着报告,“凶手应该戴了手套,现场所有可能留下指纹的地方都被擦拭过,除了那个带血的钱包——但钱包内侧的血迹太浅,像是隔着布料蹭到的。”
张恪然坐在问询室,面前的一次性水杯已空了三次。他盯着自己映在桌面的倒影,声音沙哑:“曼莎平时连快递员都不让进门,必须放在代收点。上周有个修电视的师傅来,她也是让我请假回家盯着。” 想起妻子总说“防人之心不可无”,他喉咙发紧,“可这次……钥匙在锁孔里,说明她开了门没拔钥匙,凶手可能骗她说‘楼下邻居’或者‘物业检查’。”
陈立峰点头,递过现场照片:“你看厨房的早餐袋,豆浆喝了一半,油条剩两根,说明她进门后正常吃早餐,凶手是在她放松警惕时进入的。” 他指着照片里的洗手台,“卫生间的毛巾架上挂着干净的擦手巾,凶手可能假装借水喝,或者说手机没电要充电,这些都是常见的骗开门理由。”
张恪然忽然想起什么:“曼莎的手机密码是儿子的生日,0517。凶手用她的手机发短信,肯定知道密码。” 他掏出自己的手机,锁屏是儿子骑在曼莎肩上的照片,“我们俩的手机密码都是孩子生日,她总说这样好记……” 话音未落,他突然愣住——如果凶手知道密码,要么听过他们谈论,要么长时间观察过李曼莎输入密码。
技术组传来消息:李曼莎的手机在9:07分发送短信时,正处于飞行模式,直到9:10分才恢复信号。“凶手很谨慎,”小吴分析道,“作案时关闭网络,避免来电干扰,完成后打开飞行模式发送短信,再迅速关机,让信号最后定位在案发现场。”
陈立峰盯着时间轴:8:09李曼莎回家,8:25凶手进入,9:00-9:30杀人,9:07发送短信,9:30左右放火离开。四十分钟内,凶手完成了袭击、控制、杀人、伪造现场、纵火等一系列行为,动作熟练得不像初次作案。
“查一下李坤的背景,”他忽然说,“那个9:37分离开小区、拎着塑料袋的男人,工厂工人应该有劳保记录,看看他是否接触过剪刀、酒精等物品。” 想起便利店监控里的灰衣男子,他补充道,“还有对门的陈维,虽然有不在场证明,但他说案发前一晚没回家,去哪了?”
夕阳给案发现场镀上血色。陈立峰蹲在玄关处,模拟凶手的行动路线:进门后,凶手可能站在这个位置,看着李曼莎走进厨房放早餐,然后突然袭击。但现场没有打斗痕迹,说明受害者可能背对着凶手,或者被迅速控制。
他注意到鞋柜最上层有个空置的鞋盒,边缘有新鲜的指纹粉痕迹——技术员曾在这里发现半枚模糊指纹,却不属于死者夫妇。鞋盒内侧贴着张褪色的旅游门票,是张恪然夫妇 honeymoon 时的西湖游船票,票根上写着“曼莎专属鞋柜”,字迹娟秀。
走进卧室,烧焦的电脑主机箱躺在地上,硬盘已被拆走。陈立峰弯腰查看,发现键盘托架上有道细长的划痕,像是被利器拖过——和卫生间门框上的刮痕形状一致。他忽然想起法医说的“剪刀反复刺击”,或许凶手在行凶时,曾用剪刀威胁受害者,导致这些划痕。
衣柜里,李曼莎的衣物整齐排列,张恪然的衬衫按颜色分类悬挂。陈立峰拉开最下层抽屉,里面叠着几封信件,最上面是儿子的幼儿园通知书,日期是2014年8月——凶手选择在孩子开学后动手,可能早已摸清这家的作息:白天只有李曼莎独自在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