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供应
你很会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3章 供应,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你很会呐,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官府经商的危害极大,这样的先例绝不能开,他也决不允许这种事发生。
朱标冷眼盯着夏白,说道:“夏白,我知道你有许多见解,但这点我坚决不会同意。”
夏白道:“殿下请细思,我讲的是官府经商,并非官员个人经商。”
朱标端正坐姿,疑惑地问:“这有何不同?”
官府经商,最后不也是交由官员操作吗?朝廷不是仍然只能收取盐税?
夏白摇头道:“不同之处在于,这才是如今大明的最大隐患。”
“当今圣上读的书过多,某种程度上已经变得迂腐,只知道照搬教条。”
“殿下有所不知,此事关乎重大,今日且听我详细道来。”
------------
“这其中真有差别?”朱标神情严肃。
官府经商,最终还不是落到官员身上?朝廷又能得到什么呢?不过是继续征收盐税罢了。
夏白答道:“当然有区别。”
“这正是大明当前最严峻的问题所在。”
“陛下饱读诗书,但有时难免陷入死板,只知道按部就班行事。”
“殿下,此事关系深远,容我细细道来。”
夏白言道:“自汉代以降,历代皆行盐铁官营之策,设专户制盐,朝廷统一收储,再由商贾贩卖,从中牟取重税。”
“自宋以来,**趋于统一。”
“不少官员凭借权势,垄断一方盐业供应,以此攫取巨利。”
“大明承此教训,严令禁官从商,并增设诸多限制。”
“然而却走入了歧途。”
“朝廷只见其表面掠夺百姓,却未见官员借此获取的暴利之巨,亦未见宋代朝廷因此得来的盐税之丰,如今大明盐税占商税近半。”
“所得不过区区百万两。”
“何其微薄。”
“殿下可还记得,我曾如何批评圣上?”
“圣上欲成天下唯一地主。”
“圣上此念,虽常令人失笑,因其所欲之地主,实属怪异,一心视民如奴,视官为佣,却不思将天下产业视作官产。”
“较前人更进一步。”
“直接让官府参与经商,所有暴利尽归官府囊中。”
“若圣上眼界稍宽、野心稍大、稍贪心些,看到宋代朝廷征收的商税,当知羡慕,然今圣上所为?明明自家田中有无数丰收,却仍守着乞讨残碗,四处寻觅施舍。”
“实在令人耻笑。”
朱标眉头微皱,心中泛起一丝怒意。
此乃父皇,怎能如此羞辱?
他心中默然思索片刻,虽觉其中确有道理,但开口不易。
这般逆传统而行,历朝历代从未有过。
官府经商,岂非与民争利?更助长官员**。
一旦开此先例,后果难以预料。
变数太多。
朱标思虑许久,终究摇头。
太过冒险。
还需改太多旧制。
必致天下动荡不安。
朱标轻啜一口茶,将杯子稳稳托于掌间,徐徐说道:“你的见解虽大胆,亦有几分道理,然而治理国家不可急于求成。若宋朝官吏未能想到这些,我大明官吏又怎会不知?”
“但为何从未有人上书如此奏疏?”
“或许这也说明,你的提议难以成立。”
夏白微微点头,又轻轻摇头。
他沉声说道:“正是为此而来。”
“我要亲身尝试。”
“不过,我也清楚其中难点所在。”
“其一,宋时与士人共享天下,公府与士人并非一体,士人得利,自不愿轻易割舍。”
朱标眉头微皱。
夏白续道:“至于为何我朝无人进言,因当今圣上无意采纳。”
“圣上对商业运作有自己考量。”
“我朝食盐产量以定额为主,朝廷依据人口计算,制定配给制,依需开采。”
“圣上期望的是一个稳定的天下。”
“甚至是一个恒久不变的天下。”
“以固定田租、食盐产量、铁器等规定,保持天下无甚变动,借此维持长久的平静,避免因需求增长而引发贪念与欲求,确保王朝永续。”
“我朝官员深知此理,自然不会自找麻烦。”
“且朝廷管制越严,下级官员便越有机会从中牟利。”
“他们也不愿改变现状。”
“最后,也是许多官员退缩的原因——运输问题。”
“食盐运输艰难,若由朝廷负责,势必耗费大量钱粮,而现今朝廷无力承担,加之部分官员虚报成本与售价,更使圣上犹豫。”
朱标目光半闭。
他已经大致了解夏白的目的。
他想改革大明盐政。
但仅这三个理由远远不足。
夏白并不着急。
他先要把问题讲明白。
这样他争取到的权责才能更多。
夏白给自己倒了杯茶,觉得喉咙有些干涩。
饮了一口后,他又说道:“我在开封时,深入研究过大明盐政。”
“明初承袭元制整顿盐务,洪武元年设灶户制度,按户分配劳动力,称为盐丁。”
“朝廷规定以户为单位征收食盐配额,称为额盐。每户需缴纳一定量的食盐,盐丁负责生产,官方提供成本补贴,禁止私下交易。作为补偿,灶户免除其他徭役。”
“元代遗留的灶户群体在明朝得以保留,同时因犯罪被流放或改籍者亦编入灶户。某些盐产地充裕的地方,官府还会强制部分平民转为灶户。”
“然而政策反复无常,目的仅在于确保盐产量达标,完全不顾及灶户的实际困境。”
“灶户无论大小家庭,均需统一缴纳三十引盐税,这使得人多的家庭负担沉重,而人少的家庭则囤积大量剩余食盐。”
“久而久之,私盐泛滥成风,灶户怨愤不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