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会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8章 纺织可不是轻松的事,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你很会呐,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当夏白把开纺织厂的想法告诉周宁后,周宁显得有些惊讶,并苦笑着说:“夏进士,你的志向未免太远大了。盐场和矿场好不容易才稳定下来,有了稳定的收入,应该稳扎稳打才是,你怎么又想涉足纺织呢?纺织可不是轻松的事情。”

“很容易赔得一干二净。”周宁忍不住劝了几句。

夏白说道:“衣食住行是百姓生存的根本。如今应天府的食盐价格已经降下来了,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后的价格会更低,盐场的利润也会更高。可是你也看到,现在天下还有太多人吃不饱饭,穿不暖衣。”

“身为大明的官员,我怎能袖手旁观?”

“而且我觉得纺织业前景广阔,大有作为。”

“特别是棉纺。”

“自古以来,中国征收布匹税只有丝和麻两种。但现在加上了木棉,在元朝之前,木棉从未被征税,如今在陛下要求下,棉花种植遍地开花,无论是南北地区都适合,无论贫富百姓都依赖它穿衣。在我看来,这其中的利润远远超过丝麻百倍。”

“只是目前棉花种植与纺织还没有形成规模。”

“如果能够改良纺织机,提高棉花的纺织效率,以目前棉花的种植量,每亩地产籽高达六斤,完全可以让天下人都穿上衣服,这样的好事,我又为何不去尝试呢?”

“若是成功,定能惠及万千百姓。”

夏白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人人有衣穿的美好景象。

---

周宁的目光微微凝聚。

他身为工部官员,对棉花并不熟悉。但听到一亩地能产棉六斤,内心也不禁震撼。

六斤可不是小数目。

然而正如夏白所言,自古以来,华夏重视的是丝枲,也就是麻与桑。

棉花是从外地传来的,即便在汉代就已经传入,却始终未被重视。直到宋末元初,由于人口众多,不得不设法解决穿衣问题,才在中原地区大规模种植。

棉花真正进入大众视野不过百年左右。

夏白胆识非凡,竟打算将棉花的地位提升至麻、桑之上,甚至想让棉花制品替代麻和桑。

这个想法实在大胆。

周宁苦笑说道:“夏进士,此事我恐怕无法协助,我对农事了解不多,对棉花的情况也知之甚少,所以无法提出建议。不过若夏进士执意要做,我也无法阻止,只是建议您行事时多加谨慎。”

“我不是不懂情况。”

“但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并未听闻太多与棉花相关的事。”

“尽管陛下已颁布相关诏令,但中国自古以来重视桑麻,百姓也更喜欢种植桑麻,桑麻的价格也更高,即便下令强制种植棉花,种棉花的终究会是少数,种桑麻的才是多数。”

夏白点头称是。

事实正如周宁所说。

大明确实规定,拥有五亩到十亩土地的人,需种植半亩桑树、半亩麻、半亩木棉。

然而拥有这些田地的人大多选择种植桑麻,因为在剩余的土地上还能种植其他作物。而若种植木棉,几乎只能种植木棉,相比之下,种植木棉的经济效益实在太低。

棉花真正走进人们的视野时间太短。

棉纺相较于已成熟的缫丝技术和麻纺技术显得过于粗糙,百姓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和时间去更换麻纺工具,用现有的麻纺工具纺棉,效率自然难以提升。

但这正是夏白想要改变的。

百姓缺乏资金购买新的纺织机械,但他却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对于百姓来说,棉纺的收益不如丝织,但棉麻作为大众衣料,市场需求广阔。

他完全可以收购百姓手中的棉花,然后使用新型的纺织机械进行棉纺,从而有效提高织机的生产能力。

夏白笑着说道:“我当然明白这种状况,但我已经调查过,目前棉花使用的织机基本上还是沿用麻织机的模式,比如腰机和脚踏式斜织机。”

“如果能够生产出一批专门针对棉花的纺织机械,我相信棉花的前景将无比广阔。”

“因为大明的人口众多。”

“能够披上丝绸衣衫的人寥寥无几,**产量不足,而棉花恰好能填补这一空白。”

“我此番前来,正是为了请求周知事给予协助,改良织布机。”

周宁眉宇间满是愁绪。

他并非真愿帮忙。

当前他的注意力全放在蒸汽机的改良上,实在不愿分散精力。

然而,改良蒸汽机并非易事,短期内难以完成;相较之下,织机的改良似乎简单得多,也不算什么麻烦。

思虑片刻,他终究还是点头答应了。

周宁说道:“既然你已拿定主意,我又怎能拒绝?”

“只是我对织机所知甚少,改良恐怕需要时间,还得像之前改良蒸汽机那样,寻求他人建议,集思广益。”

夏白含笑颔首:“理应如此。”

周宁苦笑一声,摇头叹道:“如今我竟似上了贼船,本想待一阵就返回工部,哪知不仅没回去成,还不得不时常操心这些事,怕是老命都要交给你了。”

“哈哈。”

夏白朗声大笑,道:“周知事过虑了。”

“古语云,各司其职,以周知事之才,屈居工部未免可惜。”

“世间广阔,才是周知事施展抱负之地。若非置身工部,又怎会见识民间智慧?”

“学识终归要付诸实践。”

周宁指着夏白,无奈地摇摇头,道:“夏进士此番切莫再刁难老夫,送来一台仿制机器,让我亲眼看看如何改进,不然又要我凭空看图纸摸索,实在是力不从心啊。”

夏白闻言大笑,急忙点头答应。

奉天殿内,朱元璋正专注批阅奏折。

忽然,殿外传来一阵急促却沉稳的脚步声。

即便未抬眼,朱元璋已猜到来者是谁——太子朱标。

朱标入殿,恭敬地拱手道:“父皇,儿臣有事启奏。”

“说吧。”

朱元璋手中的毛笔不停,目光始终锁定在奏折上。

朱标沉声说道:“禀告父皇,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寿州与滁州的赈灾工作已接近尾声。不过两地受灾严重,儿臣恳请父皇下令,免除两地两年的田租。”

朱元璋点点头,道:“这种小事,你自行决定即可,不必来问我。”

朱标又道:“儿臣遵旨。”

朱标近来令翰林院诸多编纂核查寿州与滁州赈灾账目,却发现账目存在诸多问题,赈灾并未如预期般落实,最终致使灾情恶化,百姓流离失所。因此,他已下令彻查寿州和滁州的相关官员。

对于知情却隐瞒不报的官员,一律遣往云南充军。

待账目彻底核查后,若有重大问题,即刻交由刑部审理,秋后处决。

朱标的眼神中透出凛冽之色。

他虽心存仁慈,但与朱元璋相比,却显得更为强硬。

无论是平庸、昏聩还是*的官员,在他眼里绝无容身之地。

只有一个字。

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怪物们的密教准则

灯蛾x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爱吃葡萄皮

穿越hp:任务是救下所有人!?

陈扰陈扰

重生:签到无敌,只宠绝色女帝

肝帝2077

是你要陪干弟弟,御姐爱上我你哭什么

小时明月

地球第一领主

十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