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多少年没见过这么胆大的人了
爱吃葡萄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6章 多少年没见过这么胆大的人了,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爱吃葡萄皮,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全明白了!
他终于明白为何今日朱元璋一反常态地对他和颜悦色了。
更明白了为什么之前侄女退婚的事情会突然生变,流言四起。
也明白了李善长吃了亏却一声不吭的原因。
原来这一切背后都是朱元璋在搞鬼!
也是,只有朱元璋能让李善长哑口无言。
可他怎么也想不通,朱元璋夫妇为何偏偏看中了他的侄女?
按理说,朱标应该与吕氏结亲才对。
怎么绕来绕去,居然绕到他家来了?
真是令人头疼!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打乱了胡惟庸的计划。
太子妃可不是随便谁都能当的!
最重要的是,如果真按朱元璋的安排来,岂不是吕氏要变成胡氏了?
这样一来,将来朱允炆岂不就成了他的侄孙了?
天呐……这个消息真是让人震惊不已。
老朱这两口子到底是怎么想出这么个主意的?
他本想安安稳稳地过日子,怎么偏偏被卷进这种事里了?
(本章完)
------------
胡惟庸看着朱元璋那笑眯眯的表情,心里其实有些尴尬。
因为他刚刚确实有些心动了。
毕竟,只要他点头,他立刻就能成为朱标名义上的岳父。
至于胡馨月的未来,更不必多说。
太子妃啊,这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位置。
这门亲事虽说不直接当皇后,但也差不了多少。
胡惟庸心中盘算着,只要自己点头答应,将来的皇位无论是传给朱雄英,还是胡馨月所生的儿子,自己都能捞到好处。
作为朱元璋的老臣,朱标的长辈,实际上的岳丈,等到皇孙继位,自己的资历将是何等的深厚?
再加上与皇孙的亲近关系,这让胡惟庸心里不由得一阵窃喜,觉得自己稳如泰山。
然而,这个念头刚冒出来,他突然想起了朱标的短命。
历史上,朱标英年早逝,虽说可能有些内情,但终究改变不了他身体底子差的事实。
要是真把胡馨月嫁过去,她岂不是要早早守寡?这不是把自家侄女往火坑里推吗?想到胡馨月将来独守深宫的凄惨模样,胡惟庸浑身一个激灵。
不行,这事绝不能干。
想到这儿,胡惟庸立刻向朱元璋躬身行礼,说道:“臣感谢陛下和皇后娘娘的厚爱,也替臣那不成器的侄女谢过两位的看重。”
“只不过,臣这侄女容貌、身段都不算出众,心性、学问也只能算一般,唯独孝心还算不错。
如此平庸之人,臣实在不敢高攀天家。”
“东宫乃是国之储君,太子妃更是将来的一国之母,臣万万不敢儿戏。
因此,臣斗胆请陛下收回成命!”
胡惟庸这话一出,朱元璋整个人都愣住了。
这是怎么回事?他居然拒绝了?
朱元璋怎么也没想到,胡惟庸会拒绝这门亲事。
毕竟,他可不是让胡馨月进宫当个宫女或者普通嫔妃,这可是大明的太子正妃,将来妥妥的皇后啊!
这人到底在想什么?是谦虚还是脑子不清醒?朱元璋一时之间竟不知如何接话。
这究竟是怎么想的?
胡惟庸已经把所有该说的话都说了。
朱元璋一时之间竟有些不知该如何开口。
整个华盖殿内,瞬间陷入了一片难以言喻的沉寂。
一旁的宋利也愣住了。
他有多少年没见过这么胆大的人了?
最关键的是,作为朱元璋身边的内侍总管,他太清楚朱元璋之前为这件事做了多少准备了。
更何况,他手底下有一支规模不大却极其隐秘、忠诚的队伍,知道不少。
之前李善长听从朱元璋的吩咐,自打耳光地散布胡惟庸反悔退婚的消息。
这些消息中,有不少都是宋利手底下的人传播出去的。
毕竟他也担心李善长表面答应,背地里反悔。
可以说,朱元璋为了胡惟庸这个侄女,也是他看中的儿媳妇,直接驳了现任丞相的面子。
而这一切,只是为了让他儿媳妇能毫无瑕疵地嫁进来。
甚至,在跟胡惟庸开口之前,朱元璋、马皇后、朱标,这三个大明最尊贵的人,已经达成了一致意见。
可以说,朱元璋已经做到了他能做的一切。
然而,偏偏在最不该出问题的地方,出了问题。
宋利看着眼前这一幕,连大气都不敢出。
老天爷,谁知道皇上暴怒之下会做出什么事来。
自己可千万别撞在枪口上。
朱元璋虽然不好对胡惟庸发火,但绝对不会在乎一个老太监的性命。
就在宋利躲在一旁,恨不得把自己缩成一团时,朱元璋略带为难地说道:
“呃,惟庸啊,要不,这事儿你再考虑考虑?”
“标儿虽然胖了点,但人品、学识什么的,绝对没得说。”
“你以前也当过他的老师,你应该知道的!”
显然,朱元璋误会了。
在他看来,胡惟庸这是在嫌弃他那胖儿子啊!
要是别人有这种想法,朱元璋当场就得把那人全家送上刑场。
可偏偏这人是胡惟庸。
他的老兄弟、老臣子,还是刚刚立下进献仙粮大功的胡惟庸!
胡惟庸一听朱元璋这话,心里顿时一紧。
完了完了!
如果朱元璋误以为我轻视他的儿子,这罪名可就非同小可了。
胡惟庸的头脑飞速运转,急忙开口回应。
“陛下何出此言?”
“臣怎敢对太子殿下有不敬之心?”
“殿下在为人处世和监国理政方面的表现,臣已观察多时。”
“故而,臣心中自有分寸。”
“方才臣婉拒侄女入皇室,实在是觉得她配不上太子殿下。”
“太子妃之位关乎大明国运,岂能儿戏?”
“臣那侄女,的确难以胜任,恳请陛下明察!”
朱元璋见胡惟庸坚持如此,心中已然明了。
看来,胡惟庸是真心不愿将侄女嫁入皇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