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拾梦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4章 董卓死后的乱象,大臣欺负皇上的妃子,诗韵拾梦人,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董卓死后,长安的天空仿佛都变得晴朗起来,原本阴沉的天气瞬间变得日月清净,微风都不再吹拂,仿佛连老天爷都在为这个恶人的死去而感到高兴。董卓的弟弟董旻、侄子董璜以及董氏宗族里的老弱病残,当时都在郿坞。他们得知董卓的死讯后,急忙往回赶,结果半路上就被董卓的旧部们砍杀、射死。董卓的母亲已经九十高龄了,听到这个消息后,惊慌失措地跑到坞门口,哭着哀求:“求求你们饶我一命啊!”可还是没能逃过一劫,被当场斩首。
曾经受过袁家恩惠的门生故吏们,纷纷来到郿坞,将那些死在郿坞的袁家人重新安葬。他们还把董氏一族的尸体收集起来,放在袁家人的坟墓旁边,一把火烧了个干净。董卓的尸体被拉到集市上示众,他向来肥胖,死后尸体里的油脂流了一地,连地上的草都被染成了红色。守尸的小吏看到这一幕,突发奇想,把董卓的肚脐当成灯芯,插上一根大蜡烛,点燃后,那光亮竟然能通宵达旦。就这样,董卓的尸体被当作蜡烛烧了好几天。后来,董卓的旧部们把烧剩下的骨灰收集起来,用一口棺材装了,埋在了郿坞。据说,董卓在郿坞里积攒的财富多得惊人,光是黄金就有两三万斤,白银八九万斤,至于那些珍珠、美玉、绸缎以及各种奇珍异宝,更是堆积如山,数都数不清。
董卓一死,长安的百姓们纷纷走上街头,互相庆祝。那些曾经阿谀奉承董卓的人,也都被抓进了监狱,最终死在了狱中。
当时,蔡邕正好在王允家里做客。听到董卓的死讯后,蔡邕忍不住发出了一声叹息。王允听到后,非常生气,指责蔡邕说:“董卓是国家的大贼,他杀害君主、残害大臣,天地都不会保佑他,人神共愤。你身为朝廷大臣,世代都受汉朝的恩惠,国家有难的时候,你不挺身而出也就罢了,如今董卓被上天惩罚,你竟然还为他叹息?”说完,王允就下令把蔡邕抓起来,送到廷尉那里治罪。
蔡邕连忙向王允谢罪,说道:“我虽然算不上忠诚,但也懂得大义。从古至今的安危之事,我听得多了,也常常思考。我怎么会背叛国家去向着董卓呢?刚刚那声叹息,实在是无心之失,希望您能看在我一片忠心的份上,哪怕是在我脸上刺字、让我受刑,也请留下我的性命,让我继续完成汉朝的史书。”很多公卿大臣都爱惜蔡邕的才华,纷纷为他求情。
王允却不为所动,他说:“当年汉武帝没有杀司马迁,结果司马迁写了《史记》,里面有诋毁朝廷的内容,流传到了后世。如今国家正处于衰落时期,战乱不断,我不能让这样的佞臣在年幼的皇帝身边执笔,否则以后我们这些人都会受到他的诋毁。”最终,蔡邕还是被王允杀害了。
不过,对于这件事,后世的史学家裴松之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觉得蔡邕虽然被董卓亲近任用,但他肯定不会与董卓同流合污。蔡邕难道不知道董卓的奸恶吗?他是天下人都痛恨的大恶人,蔡邕听到他的死讯,按道理是不会叹息的。就算真的叹息了,也不应该在王允面前表现出来。裴松之认为这可能是谢承记载有误。司马迁所着的《史记》,对后世有着巨大的贡献,王允说汉武帝应该早点杀了司马迁,这根本就不是有见识的人会说的话。司马迁只是如实记录了汉武帝的过失,并没有诋毁他。王允一向忠诚正直,本不该因为担心被诋毁就冤枉杀害蔡邕这样的好人,这些记载实在是太荒谬了。
在张璠所着的《汉纪》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当初,蔡邕因为上书谈论政事而被流放,他的名声却因此传遍了天下,很多有志向的人都被他的忠义所感动。后来他被赦免回来,却遭到宫中宠臣的厌恶。蔡邕害怕受到迫害,就逃到了海滨地区,在太山羊氏那里寄居了十年。董卓担任太尉的时候,征召蔡邕为掾属,因为他才华出众,很快就被提拔为侍御史、治书御史,短短三天就做到了尚书。后来又被调任为巴东太守,董卓又上奏把他留在朝中,任命为侍中,到了长安后,又担任左中郎将。董卓非常看重蔡邕的才华,对他优厚相待。每次朝廷有大事,常常让蔡邕起草诏书。等到王允要杀蔡邕的时候,很多名士都为蔡邕求情,王允后来也后悔了,想要停止行刑,可那个时候,蔡邕已经死了。
在董卓权倾朝野之时,他的女婿、中郎将牛辅奉命率领军队,屯驻在陕地。牛辅还派遣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人,分别攻略陈留、颍川等地的县城。一时间,这些地方百姓苦不堪言,饱受战乱之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