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拾梦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5章 受禅之议,大臣欺负皇上的妃子,诗韵拾梦人,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侍中刘廙等人见曹丕依旧推辞,赶忙上奏说:“我们听说圣明的帝王不会违背时机,贤明的君主不会忤逆民意,所以《易经》中强调要通晓天下人的志向,决断天下的疑惑。陛下您具备虞舜那样的至高圣德,又恰逢土德的气运,正处在像《易经》中‘亢阳明夷’所预示的关键时期,顺应了汉朝国运终结的天数,您的出现契合了帝王的准则,如同天地一样顺应自然规律。正因如此,各种圣瑞纷纷显现,天下万民共同响应,王朝更迭、天命归属已经再明显不过了。从天命的角度看,这没有什么可争议的;从当下的形势而言,也没有什么可争辩的。如今,接受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此时政治清明、阳光明媚,祥瑞之气如同云雾蒸腾,这表明天道喜悦,民心归附。可陛下您却仍然拒绝,这从礼仪上怎么说得通呢?况且,天下百姓不能一日没有君主,皇位也不能片刻没有归属,历史上不乏臣子违背君主的命令成就大业,下属矫诏行事成就大事的例子,所以我们再次冒死恳请陛下接受禅让。”
曹丕听完,下达指令回应:“皇位是天下的重器,帝王的正统传承意义重大,就算是有圣德的人担当此任,都会心怀敬畏,我又算什么人呢?而且,朝堂公卿们还不至于缺少君主来领导,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还是等我坚决辞让之后,再讨论这件事是否可行吧。”
丁卯日,汉献帝又一次向魏王曹丕下达册诏:“汉朝的国运已到尽头,星辰天象都已明确显示。我敬畏天命,将皇位禅让给你,之前在诏册中详细说明了王朝更迭的气数,用文字阐述了符命气运。皇位神器不能推辞拒绝,天子之位也容不得谦让。我多次向你表明这是天命所归。天下不能一日没有君主,纷繁政务不能片刻无人统领。因此,成就大业的人不会拘泥于小节,知晓天命的人不会被细微之事束缚。舜帝接受大业的任命时,并没有推辞谦让,圣人如此通达权变,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现在,我派张音再次奉上皇帝玺绶,希望你恭敬地接受,以回应天下百姓的期望。”
相国华歆、太尉贾诩、御史大夫王朗以及九卿一同向曹丕进言。他们说道:“我们接到诏令前来,看到太史丞许芝、左中郎将李伏所呈上图谶和符命,又听到侍中刘廙等人传达了众人希望您接受禅让的心意,可见人和神灵都希望您承接天命。汉朝也深知陛下您的圣明教化可通达神明,圣德能与虞舜、夏禹相媲美。再加上祥瑞接连出现,天命归属已十分明显,所以汉朝才献上玺绶,即便您坚决推辞尊号,他们也坚持禅让。如今,只要是能表达想法的人,无不为这顺应天命的事欢欣鼓舞。河图、洛书所显示的,天命和祥瑞的应验,人间之事与天时的契合,百姓的意愿与上天的安排一致,这一切都表明您接受禅让是大势所趋。然而陛下您生性勤劳谦逊,崇尚辞让,诏令言辞恳切,始终不肯接受。我们这些臣子和百姓,对此都感到十分忧虑。”
他们接着阐述观点:“我们知道,从古至今,统治天下的人并非固定出自某一姓氏。从德行和势力来看,王朝的盛衰取决于实力的强弱;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朝代的兴衰取决于天命气运。唐尧、虞舜时,天命没有落在他们的儿子身上,而是归属于舜帝和禹帝。舜帝和禹帝虽然心怀辞让之意,但诸侯们手持玉帛前来朝拜,百姓们怀着爱戴之心归附,天下人传唱着歌谣赞美他们。所以,那种坚守小节的拘泥行为,不可能长久维持;而顺应大势的权变之举,也不能一直回避。因此,有人谦逊地让出皇位而毫不吝啬,有人接受禅让也不推辞。不吝啬让位的人未必是厌恶皇位的尊崇,不推辞接受的人也未必是渴望帝王的权位,他们都是迫于天命,身不由己。禅让之后,唐氏的子孙在虞朝成为宾客,虞氏的后代在夏朝也受到礼遇。由此可见,禅代的意义在于,不仅接受的人确实顺应了天赐的福运,施行禅让的人也能获得福泽。”
谈及汉朝的衰落,他们说道:“汉朝自章帝、和帝之后,世事多变,逐渐走向衰落。到了灵帝时期,他心意不坚定,虐待贤才,残害仁人,无节制地聚敛财富,政权掌握在宠信的宦官手中,把百姓当作仇人。这使得上天震怒,百姓纷纷背离汉朝。当时天下大乱,灵帝死后,宫廷内部更是祸乱频发,皇室的威严和势力荡然无存,地位日益卑微。就像帝舜末年,也会选择圣明的朝代进行禅让;楚人抱着玉璞,还想着能遇到良工雕琢。何况汉朝已经衰落至此,无人能挽救,将皇位交给圣明的君主,实在是理所当然的事。汉朝诚心归服,希望禅让的大礼能尽快确定,天下也必定需要一位贤明的君主来统领。能统领天下的人,除了陛下您还有谁能担当呢?论德行,无人能与您相比;考功绩,也无需再推辞。天命不能长久拖延,百姓的期望也不能长久辜负。我们怀着诚恳的心情,衷心希望陛下您能放下谦逊推辞的想法,举行接受禅让的大礼,顺应人神的意愿,满足朝廷内外的期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