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拾梦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4章 邴原传,大臣欺负皇上的妃子,诗韵拾梦人,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邴原,字根矩,是北海朱虚人。年少时,他就与管宁一同以高尚的操守和品德被人称道,面对州府的征召任命,他们都一概没有接受。
黄巾军起义爆发后,邴原带着家属乘船渡海,前往郁洲山中居住。当时,孔融担任北海相,他深知邴原的贤能,举荐邴原为有道之士。然而,鉴于黄巾军势力正盛,局势动荡不安,邴原最终选择前往辽东。在辽东,他与同郡的刘政都颇具勇略,气势非凡。
辽东太守公孙度忌惮并厌恶刘政,一心想要杀掉他,于是将刘政全家都抓捕起来,幸好刘政设法逃脱。公孙度随后通告各县:“谁敢窝藏刘政,就与他同罪!”刘政走投无路,在窘迫之际前来投奔邴原。(据《魏氏春秋》记载,刘政投奔邴原时说:“我就像一只走投无路的鸟,飞进了您的怀里。”邴原回应道:“你怎么知道我这胸怀就一定能接纳你呢?”)邴原毫不犹豫地将刘政藏匿在家中长达一个多月。恰逢东莱的太史慈正要回乡,邴原便将刘政托付给了他。之后,邴原找到公孙度,说道:“将军之前想要杀掉刘政,是因为认为他对您有所危害。如今刘政已经离开了,您的心头之患不就消除了吗?”公孙度点头称是。邴原接着说:“您之所以畏惧刘政,是因为他有智谋。如今刘政已经逃脱,他的智谋必定会被运用。既然如此,您还何必扣押他的家人呢?倒不如赦免他们,以免结下更深的仇怨。”公孙度觉得邴原说得有理,便释放了刘政的家人。邴原还资助并护送刘政的家人回到了故乡。
在辽东期间,邴原凭借自身的品德和才学,吸引了众多人前来归附。一年之中,就有几百家搬到他居住的地方。前来求学的人络绎不绝,他讲学授课的声音从未间断。
后来,邴原得以回到家乡,曹操征召他为司空掾。邴原的女儿不幸早早离世,而当时曹操的爱子曹冲也夭折了。曹操出于对两人的疼爱,想要让他们合葬,邴原却坚决推辞道:“合葬之事,不符合礼仪规范。我之所以能在您麾下效力,您之所以看重我,是因为我能坚守道德规范和典章制度,不轻易改变。如果我听从您的命令,那就成了平庸之人,您又怎么会看重这样的我呢?”曹操听后,只好放弃了这个念头,随后将邴原调任为丞相徵事。(据《献帝起居注》记载:建安十五年,首次设置徵事二人,邴原与平原人王烈都因才学出众被选拔补任此职。)
崔琰担任东曹掾时,曾在公文中称赞道:“徵事邴原、议郎张范,他们都秉持着纯粹美好的品德,志向和行为忠诚正直。他们的清正廉洁足以激励世俗,坚定的操守足以处理政务,堪称人中龙凤,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若能举荐并任用他们,那些不仁之人自然会远离。”后来,邴原代替凉茂担任五官将长史,他为人低调,闭门自守,若非公事,从不轻易外出。
曹操出征东吴时,邴原也随军同行,不幸在途中去世。(据《邴原别传》记载:邴原十一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早早成为孤儿。邻居家设有学堂,邴原从旁边经过时,不禁伤心落泪。老师见状,询问他:“小孩子,你为什么这么悲伤呢?”邴原回答道:“孤儿容易感伤,穷人容易触景生情。那些能读书的人,必定都有父兄的陪伴,我一来羡慕他们不是孤儿,二来羡慕他们能够学习,心中悲痛,所以才落泪。”老师听了邴原的话,也为之动容哭泣,说道:“你要是想读书,来便是!”邴原无奈地说:“我没有钱交学费。”老师则说:“孩子,你要是有志向,我可以免费教你,不收学费。”于是,邴原便开始在学堂学习。仅仅一个冬天,他就熟读了《孝经》和《论语》。邴原自幼便与众不同,等到长大成人,他的品行如同金玉般珍贵。
后来,邴原想要外出游学,便去拜访安丘的孙崧。孙崧推辞道:“你家乡的郑玄先生,你知道吧?”邴原回答:“知道。”孙崧说:“郑玄先生学识渊博,贯通古今,见闻广博,记忆力超群,能探究深奥的道理,实在是学者们的楷模。你却舍弃他,不远千里去求学,这就好比有人把孔子当成不了解的普通人一样。你好像不了解却又说知道,这是为什么呢?”邴原回应道:“先生您的话,确实如同苦口良药、治病金针。但您还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想法。人各有志,追求也各不相同。就好比有人登山去采玉,有人入海去采珠,难道能说登山的人不知道海有多深,入海的人不知道山有多高吗?您说我把郑先生当成普通人,那您是不是把我当成愚蠢无知的人了呢?”孙崧听后,连忙向邴原道歉。孙崧又说:“兖、豫地区的才俊,我认识很多,但像你这样的却很少见。我应当写封信,把你推荐给他们。”邴原看重孙崧的好意,不便推辞,便带着信与他告别。但邴原心里认为,求学拜师,只要志向高远就能有所成就,并不像结交朋友那样需要靠他人推荐。这封信又有什么用呢?于是,他把信藏在家中,踏上了求学之路。
邴原本就擅长饮酒,但自从外出游学后,八九年间滴酒不沾。他独自背着书箱,徒步前行,一路辛苦求学。在陈留,他拜韩子助为师;在颍川,他尊崇陈仲弓;在汝南,他与范孟博结交;在涿郡,他亲近卢子干。临别时,师友们知道邴原不喝酒,便准备了米肉为他送行。邴原说:“我本来是能喝酒的,但因为担心喝酒会荒废学业,所以才戒掉了。如今要与大家远别,承蒙你们为我饯行,那我就喝一次吧。”于是,大家一起围坐饮酒,邴原一整天都没有喝醉。回到家乡后,邴原把信归还给孙崧,并解释了没有使用这封信的原因。
后来,邴原被郡里征召,担任功曹主簿。当时,鲁国的孔融正在北海郡任职,他下令选拔能够担任公卿的人才,于是任命郑玄为计掾,彭璆为计吏,邴原为计佐。孔融有一个很宠爱的人,他常常对这个人赞不绝口。后来,这个人让孔融失望了,孔融一怒之下想要杀掉他,朝中的官吏们纷纷为其求情。当时,这个人也在座,他叩头至流血,可孔融依旧没有消气。唯独邴原没有为他求情。孔融问邴原:“大家都为他求情,为什么只有你不说话?”邴原回答道:“明府您原本对他不薄,还常常说年终时要举荐他,就好像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如此一来,朝中官吏受您的恩宠,没有谁能超过他。可如今您却要杀他。您喜欢他的时候,就把他当作儿子一样对待;厌恶他的时候,却要置他于死地。我实在愚笨,不明白您到底是为什么喜欢他,又为什么厌恶他。”孔融说:“他出身低微,我成全了他和他的兄弟,提拔重用他。可他现在却辜负了我的恩情。对于这种人,善良就举荐,作恶就诛杀,这本就是为君之道。以前应仲远担任泰山太守时,举荐了一个孝廉,可没过多久就把他杀了。做君主的,对人的态度哪有一成不变的呢!”邴原反驳道:“仲远举荐孝廉,却又杀掉他,这有什么道义可言?孝廉是国家精心选拔的优秀人才。如果举荐他是对的,那么杀掉他就是错的;如果杀掉他是对的,那么举荐他就是错的。《诗经》中说:‘那个人啊,不能善终。’这就是在讽刺这种行为。俗话说:‘喜欢他就希望他活着,厌恶他就希望他死掉。既希望他活,又希望他死,这就是糊涂啊。’仲远糊涂到了极点,明府您又何必效仿他呢?”孔融听后,大笑道:“我只是开个玩笑罢了!”邴原又严肃地说:“君子说话,要从自身出发,影响百姓。言行是君子立身的关键,哪有把杀人当作玩笑的道理呢?”孔融无言以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