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拾梦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1章 乱世枭雄董卓,白话三国志,诗韵拾梦人,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东汉末年,在陇西临洮的一方天地里,董卓,字仲颖,悄然开启了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篇章。他的父亲董君雅,从一个微末小官起步,做到了颍川纶氏尉。董家有三个儿子,长子董擢,字孟高,可惜早早离世;排行第二的便是董卓;董卓的弟弟董旻,字叔颖。
年少时的董卓,性格豪爽,尤其喜好行侠仗义。他听闻羌中之地,民风剽悍、豪杰辈出,心中满是向往,便毅然踏上了前往羌中的旅途。在羌中,董卓凭借着自身的豪爽与果敢,与当地各个部落的豪帅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与这些豪帅们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畅谈着天下大事,丝毫没有因为地域和身份的差异而产生隔阂。
一段时间后,董卓回到家乡,过上了耕种田园的生活。然而,那些曾与他在羌中把酒言欢的豪帅们,念着他的好,纷纷前来探望。董卓见老友们到来,心中大喜,毫不犹豫地杀掉家中耕牛,摆下丰盛的宴席,与众人尽情享乐。他的这份豪爽与热情,深深打动了各位豪帅。他们回到部落之后,纷纷解囊,筹集了一千多头各类牲畜,派人送给董卓,以表心意。
日子一天天过去,董卓的名声渐渐传到了郡里。郡守听闻他的事迹,觉得他是个可用之才,便征召他为吏,负责监察抓捕盗贼。当时,胡人时常侵扰边境,烧杀抢掠,掳走许多百姓。凉州刺史成就得知董卓的能力后,将他辟为从事,让他带领兵骑前去讨伐抓捕胡人。董卓不负所望,在战场上勇猛无比,指挥有方,一举大破胡人,斩获敌人首级数以千计,立下赫赫战功。
后来,并州刺史段颎看中了董卓的才能,向公府举荐了他。司徒袁隗也听闻了董卓的名声,将他征召为掾属。就这样,董卓一步步踏入了东汉官场。
汉桓帝末年,董卓凭借六郡良家子的身份,成为了羽林郎。他天生神力,武艺高强,体力更是少有敌手。他能在身上同时佩戴两张弓鞬,骑马奔驰时,左右开弓,箭无虚发,令人惊叹不已。
不久之后,董卓担任军司马,跟随中郎将张奂征讨并州。在战场上,董卓冲锋陷阵,屡立奇功。战后,他因功被拜为郎中,还获赐九千匹缣。可董卓并没有将这些赏赐据为己有,而是全部分给了手下的吏士,他的这一举动,让手下人对他更加忠心耿耿。
此后,董卓的仕途一路升迁,先后担任广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等职。但官场风云变幻,他也曾被免职。不过,凭借着自身的能力和积累的人脉,他又被征召为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在这段时间里,董卓多次与羌、胡交战,前后历经一百多场战斗,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威名远扬。
后来,董卓升任中郎将,奉命征讨黄巾军。然而,这一次他却遭遇了惨败,按军法当受惩处。
就在董卓仕途受挫之时,韩遂等人在凉州起兵叛乱。朝廷无奈之下,只能再次启用董卓,任命他为中郎将,前往凉州抵御韩遂。在一次战斗中,董卓率领军队来到望垣硖北,却被数万名羌、胡联军包围,军中粮食也即将断绝,形势岌岌可危。
但董卓毕竟久经沙场,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佯装要在附近捕鱼,派人在军队回撤必经之路的河道上筑起堤坝,将河水蓄积起来,形成了一个数十里的大水池。趁着敌人不注意,董卓率领军队悄悄从堤坝下通过,随后又派人毁掉堤坝。等羌、胡联军发现董卓的军队已经撤离,想要追赶时,河水已经变得又深又急,根本无法渡河,只能眼睁睁看着董卓全军而退。
当时,一同前往陇西的六支军队中,有五支都遭遇了惨败,唯有董卓的军队毫发无损地返回,屯驻在扶风。经此一役,董卓威名大震,朝廷为嘉奖他,封他为前将军,斄乡侯,不久之后又征召他为并州牧。
中平五年,朝廷征召董卓为少府,并下令让他将手下的营吏士归属左将军皇甫嵩,前往行在所报到。董卓却上书说:“凉州如今局势混乱,贼寇尚未平定,正是臣奋勇效命之时。手下的吏士们都踊跃向前,他们眷恋臣的养育之恩,一心想要报答国家,纷纷拦住臣的车马,言辞恳切,让臣实在无法即刻启程。臣恳请暂且继续担任前将军之职,尽心安抚将士,在战场上为国家效力。”
到了中平六年,朝廷再次任命董卓为并州牧,并再次敕令他将吏兵归属皇甫嵩。董卓却再次上书抗命:“臣掌管军事已有十年,与手下士卒们相处已久,他们对臣十分爱戴,愿意为国家拼死一战。臣恳请带着这些将士前往并州,为守护国家边陲效力。”董卓两次违抗朝廷诏令,却恰逢何进征召他进京,这一事件,也彻底改变了东汉末年的局势,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在华夏大地上掀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