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岔路口
子曰星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8章 岔路口,重回六零开网店,我带全家丰衣足食,子曰星辰,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从山上下来时,天已近正午。
村民早在祠堂前摆上几张大桌,做了丰盛的午饭招待学员们。炖鸡、油炸花生、清炒南瓜,还有一大锅新熬的蜜枣山芋汤,热气腾腾。
“我们吃饭也有制度。”张浩端着碗笑道,“合作小组轮流做饭,每次做菜的那户当‘责任户’,负责后厨清洁,饭后评分。一次没做好没关系,三次就要交一份改进报告。”
“连饭都这么讲究?”有人惊讶。
“不是饭讲究,是习惯讲究。”芳兰端着碗坐下,“你要连一起吃饭都吃不出规矩,以后还怎么一起干活、一起分钱?”
陈鹏飞坐在树下,默默看着这一切,忽然对身边的林璐璐说:
“你记得吧,最初我们讨论‘陈家村下一步往哪走’的时候,我说过一句话——我们不能只做一间厂,我们得做一整套可以孵化村庄的‘系统’。”
林璐璐点头:“现在你做到了。”
“不,还没。”陈鹏飞看着远处的山,“我们才刚开始。”
“第一步,是让人信你能做罐头;第二步,是信你能教人做罐头;第三步,是信你这套系统能带出别的村,能带得动一群人。”
“但最后一步,是要让这套系统不再依赖我们,哪怕我们退场,它也能自然运行、继续复制、滚动下去。”
“我们不是做一村之事,我们要做一个方法论。”
……
傍晚,学员们聚集在学院大教室,开始最后一节课:《未来十年,村庄能靠什么活着?》
陈鹏飞站在讲台前,没有放幻灯片,也没有拿讲义。
“这节课,我不讲系统,不讲流程。”
“我想讲讲我们这一代人,怎么从‘别人施舍’的村庄,变成了‘能为别人赋能’的村庄。”
“我们靠的是什么?”
他顿了顿,然后一字一句地说:
“靠一瓶罐头的质量,靠一次分账的公平,靠一个规则能落地的场景,靠一个村民愿意签名的勇气。”
“更重要的是——靠我们这一代人,终于不再觉得‘农村干不出东西’。”
“我们开始信自己了。信自己不是土,信自己不是笨,信自己不是只能等别人救。”
“而是信,哪怕再穷、再小、再不起眼的村,只要我们把人心聚住,把规则立稳,把事干实,我们就能走出去。”
讲到这儿,他没有继续说下去。
台下却响起了长时间的掌声。
那掌声不是热烈,而是深沉。
那是一群原本站在边缘、犹豫在田埂间的人,终于看见了方向,并意识到:
不是靠谁赏了一条路,而是自己,有能力去开一条。
讲座结束后,很多学员没有急着离开,而是三五成群坐在教室外的小院,谈着自己的村,谈着回去后第一件要做的事。
有的说要马上组织“共议会”,把村里这两年总没理清的账摊开;
有的说要从今年秋收开始,启动第一批“共田试点”;
也有的打算召回本村的大学生,说:“以前我们招不回来,现在我们也能搭个平台了。”
夜深了,村里熄灯,但灯光还亮在许多人的心里。
那晚,陈鹏飞独自坐在老祠堂门前的石台阶上,看着远处那片刚翻过土、准备种蜜柚的小山地。
秋风吹动布幔,那面写着“蜜果学院”的旧旗帜猎猎作响。
他轻声说了一句,没人听见,但夜听见了:
“不怕慢,就怕不走。”
“这条路,只要我们不收手,它就永远在。”
第二天一早,陈鹏飞照常巡厂,走到贴标组时,王小芳正带着几个新学员练习封罐,一边贴一边喊着节奏:“标签对正、气泡拍平、名字落签——好,下一瓶!”
看到陈鹏飞来了,小芳抬头笑着:“厂长,这批新来的几个,手还行!”
陈鹏飞点头:“那就多练,别急着追速度,先把细节稳下来。”
他走到窗边,看着阳光洒在流水线上,那一排排罐头就像是田里新冒出的苗,排得整整齐齐,规矩中带着活气。
“我们现在做的,不是产品,是种子。”他喃喃一句,“每一瓶罐头、每一张标签、每一次培训,都是种子。”
“只要我们把种子种对了,迟早会长出他们自己的林子。”
这时,祠堂那边传来广播的声音,是林璐璐的声音:
“明天上午,‘百村共建’第二轮合作意向签署仪式将在蜜果广场举行,欢迎各位村民和学员参加,共同见证下一批走出去的村庄。”
陈鹏飞听着这段广播,忽然笑了。
不是那种轻松的笑,而是一种确认、一种踏实——
他们走的这条路,是真的开始长出分枝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