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共奔富裕路
子曰星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9章 共奔富裕路,重回六零开网店,我带全家丰衣足食,子曰星辰,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次日清晨,阳光洒满村道,风不紧不慢,吹动了广场上那面“蜜果学院·百村共建”红色横幅。
这是陈家村第一次举办“村对村共建签署仪式”,没有太多官员,也没有外来媒体,只有来自第二批蜜果复制计划的二十个村代表,以及陈家村全体合作社社员、学院讲师和驻点陪跑小组成员。
广场上整齐摆放着两排长桌,每张桌子上都摆着一份合作协议、一瓶代表各村品牌的样品罐头,还有一支笔。
陈鹏飞站在广场中央,没有麦克风,只是大声说:
“今天这场签署,不是典礼,是约定。”
“你们不是来拿制度的,是来一起走制度这条路的。”
“从签下名字的那一刻起,我们是伙伴,不是老师带学生,不是大带小,而是并肩走。”
他说话不快,但每个字都落在了地上。
紧接着,代表村逐一走上前来签约。
江西龙虎村代表张玉英签下后,郑重鞠了一躬:“我们村从去年大雨冲垮合作社以后,一直没再干。今年看到你们村的课,觉得再不试一把,就真的没路了。”
“今天签了,我们回去先修仓库、建账目,哪怕第一年赔,我们也不撒手了。”
湖南双溪村的赵主任签完名,拍了拍罐头瓶:“这瓶不是产品,是我们重新开始的起点。”
西北马驿村的年轻人吴凡签完后一脸忐忑:“我说实话,我们村从没做过品牌,也没人懂电商,我是第一次出来,怕自己扛不起。”
陈鹏飞走过去,拍拍他肩膀:“我们也是第一次教你们,咱们就从第一次开始,一步一步走。”
整个上午,二十份协议签完。
陈家村正式与这些村建立长期“制度+品牌+培训”共建合作,未来三年内,陈家村将提供制度模板、课程内容、订单支持和陪跑指导,而各村则承诺:独立运营、规范执行、成果反馈、以成效促传播。
仪式结束后,芳兰将二十份合作协议和对应人员名单归档,装入“蜜果百村计划卷宗第一册”。
她一边写归档日期,一边轻声念着:“从今天起,陈家村不再是‘一村经验’,是‘百村实践’。”
那天下午,广场上没收拾太快,学员和村民们自发留下来,把桌椅靠边,摆出板凳和马扎,坐在树荫下闲聊。
几个村代表围着陈鹏飞坐了一圈。
有人问:“鹏哥,你说将来我们这套要是成了,会不会也有人来学我们?”
陈鹏飞喝了一口水,淡淡地说:“只要你们真干,就一定有人来学。”
“但来学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自己走稳没。”
“陈家村不是被关注多了才走稳的,是走稳了才有人关注。”
“你们现在刚起步,别先想着出名,先想怎么不乱。”
“制度不光是讲出来的,是靠每一次吵架后能落地、每一份分账后能认账。”
“你要是能坚持住一年,能从两次订单里看出改进路径,能把你村里那几个‘说啥都不动’的人拉来干活,那你们就算是真站起来了。”
这话不动听,却句句是火里走出来的。
众人点头,有人低头记,有人一言不发,但眼神比初来时多了一份沉静。
晚上,老祠堂灯光亮起,广场边开了一场篝火晚会。村里年轻人弹起吉他,孩子们围着跳起小步舞,空气中弥漫着熟悉的柴火和蜂蜜的香气。
席地而坐的赵主任望着灯光下的厂房,说:“我忽然明白了,这个村不是靠谁牛才干起来的,是因为大家都认了‘一起干’。”
张玉英点头:“他们不争名,但每个人都把那点小事做到底。”
吴凡笑道:“咱村也该找几个肯吵架、但肯担责的人了。”
陈鹏飞站在不远处,看着这一群原本互不相识的村代表,如今围成了圈,说着自己村的事,自己想干的事,自己怕失败又不甘心的事。
这就是他想要的“第二层伙伴关系”——
不依赖陈家村,但因为陈家村,看见了彼此。
夜深了,火堆还在燃,芳兰走来,递给陈鹏飞一封信。
“是双溪村刚走那几个学员寄来的。”她说。
陈鹏飞拆开,只见上面写着:
“陈哥,我们回村后开了第一次村民大会,来的人比预期多一倍。”
“我们把你们的制度流程挂在墙上,贴着我们村自己的地名。大家第一次讨论得热火朝天,没有走人,没有扔板凳。”
“我们知道这才刚开始,但有一点我们肯定了——我们村,也配有希望。”
他读完后,笑了。
“配有希望。”
这四个字,是对陈家村三年来最朴实、最厚重的回报。
不再是一个村的荣光,而是越来越多的村庄,开始真正地、坚定地相信:
他们不只可以“看陈家村”,他们也可以“成为陈家村”。
……
秋风再起,田地金黄。
又一批山楂罐头发往北方,蜂蜜走上城市货架,院里的一棵老柿子树结了满枝的果。
陈家村走过了罐头创业期、制度探索期、教学复制期,现在,正站在一个更广阔的路口:
不再是“给一个村铺路”,而是“和一百个村,一起造桥”。
从一家工坊到一座学院,从一纸制度到一套复制系统,从一个村民的试水,到一群人的托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