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豆制品厂易主 厂子焕发活力
用户88002538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1章 豆制品厂易主 厂子焕发活力,魂穿何大清之娶淮菇为傻儿子改命,用户88002538,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三天后,杨家给出了答复——同意。但何大清从对方生硬的语气中听出了咬牙切齿的恨意。
“杨处长,条件呢?”何大清握着话筒,嘴角含笑。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原料供应合同延续现有条款,工人安置不得引发骚乱,还有...”声音顿了顿,“年底前完成搬迁。”
何大清眼中精光一闪。搬迁?这正合他意。杨家这是想眼不见为净,却不知正中他下怀。
“成交。”
签约仪式在区政府的会议室举行。何大清注意到杨家派来的代表全程冷着脸,签字时钢笔几乎戳破纸张。而吴家人则如释重负,吴天明甚至偷偷抹了把汗。
一个月后,昌平工业园区东侧的空地上,打桩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何大清戴着安全帽站在工地边缘,看着设计图上“昌平豆制品有限公司”的烫金字样,满意地点点头。
“何县长,原厂98%的工人都愿意跟来。”新任厂长老周汇报,“就是家属楼还没完工,暂时安排在了园区宿舍。”
何大清拍拍他的肩:\"加班加点,两个月内必须让工人住进新房。另外,每周安排班车送他们回城探亲。\"
他转身走向停在旁边的吉普车,突然停下脚步:“对了,老周,新设备下周从d国海运到天津港,到时你带车去接一下”
老周难掩兴奋,“全自动化生产线啊,产能至少能翻三番!”
何大清笑了。他望向远处正在施工的厂房,仿佛已经看到一车车豆制品运往港口的情景。国内市场只是小头,他的目标是日本和东南亚。那里对高品质豆制品的需求,足以让这个濒死的工厂起死回生。
三个月后,第一集装箱的腐竹和素肉从天津港启航。与此同时,原厂区所在的街道突然变得冷清了许多。小卖部的老板娘嗑着瓜子对邻居抱怨:\"走了小两百号人,生意少了一半。\"
街角的税务所里,所长对着报表直挠头:\"这个季度的税收少了三成,上面问起来可怎么交代...\"
而在昌平,豆制品厂的工人住进了崭新的家属楼,孩子们转入了当地学校。每周一早晨,三辆大巴准时从厂区出发,载着回家探亲的工人们驶向城区。车上欢声笑语,与三个月前愁云惨淡的豆制品厂判若两地。
何大清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大巴驶离。桌上摆着最新财报——扭亏为盈,创汇二十万美元。电话铃响起,他拿起话筒,听到的是商业部领导的祝贺。
挂断电话,何大清望向墙上挂着自己写的那幅字:“激流勇进、为国为民”。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宣纸上,那四个大字熠熠生辉。
而在城区的某间办公室里,一份关于“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布局调整”的报告被重重摔在桌上。杨处长盯着窗外,手中的钢笔“啪”地断成两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