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延庆建影视城 抢占思想阵地
用户88002538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57章 延庆建影视城 抢占思想阵地,魂穿何大清之娶淮菇为傻儿子改命,用户88002538,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长春电影制片厂申请使用3号摄影棚...\"
延庆片区每天都要处理大量这样的申请。影视基地不仅带来了文化影响力,更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基地周边,小饭馆、旅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当地农民有的当起了群众演员,有的做起了影视道具,收入大幅提高。
更难得的是,影视基地成了领导视察的必到之处。每次有中央或地方领导来昌平,行程表上必定有\"参观延庆影视基地\"这一项。延庆区委领导们常常亲自担任讲解员,向领导们介绍基地的发展规划。
\"我们现在有六个大型摄影棚,可以同时拍摄三部电影。\"昌平市常务副市长秦松指着规划沙盘说,\"下一步要建设电视剧制作中心,让更多革命故事走进千家万户。\"
虽然那个年代旅游还是小众活动,但延庆影视基地却意外成为了\"打卡胜地\"。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青年、机关干部、甚至外国友人,都慕名前来参观。基地门口的小卖部里,印有影视剧照的明信片总是供不应求。
在思想领域,这场影视文化的繁荣正在悄然改变着国人的思维方式。电视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传媒,以其直观性、生动性,成为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有力武器。
\"文化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何大清经常引用这句话。在他的推动下,一系列反映工农兵生活的电视剧开始制作,用普通人的故事传递革命理想。工厂车间、农村地头、军营哨所,电视机前总是围满了观众,他们在娱乐中接受着思想教育。
在南方某省的一个偏远山村,村里的第一台电视机被安放在祠堂里。每天晚上,村民们早早吃完饭就聚集到这里。当《新闻时事》播放全国各地建设成就时,老人们啧啧称奇;当《百姓生活》讲述普通劳动者的故事时,妇女们感同身受;当革命电影展现英雄事迹时,年轻人们热血沸腾。
村支书在给上级的报告中写道:\"自从有了电视,村民开会学习时发言积极了,对国家政策理解更深了,连封建迷信活动都少了很多。\"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是何大清所期望的。在一次内部会议上,他说:\"我们要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培养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思想觉悟。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关乎国家的未来。\"
随着电视电影的普及,一些封建残余思想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逐渐失去了市场。年轻人不再迷恋旧社会的才子佳人故事,而是向往电影中那些建设祖国的英雄形象;妇女们从荧屏上看到了走出家庭、参加工作的新女性榜样;孩子们则模仿电影里的正面人物,立志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工厂里,《艳阳天》中主人公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为工人们学习的榜样;在农村,《瞧这一家子》里新农村的生活图景激励着农民们努力生产;在学校,《报童》里小主人公的机智勇敢教育着青少年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这场文化繁荣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电视机产量逐年增加,从最初的奢侈品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电影放映队走遍城乡,把精神食粮送到每一个角落;文艺创作队伍不断壮大,一批批新人崭露头角。
到1971年底,我国已经拥有200多家电影制片单位,年产电影650多部;电视塔数量增加到500多座,覆盖全国主要城市和部分农村地区。一个庞大的文化传播网络正在形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着强大的精神动力。
何大清站在延庆影视基地的了望塔上,俯瞰着这片欣欣向荣的土地。远处,新的摄影棚正在建设中;近处,一群青年演员正在排练新戏。他想起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如今却成为全国文化建设的标杆,不禁感慨万千。
\"这只是开始,\"何大清对身边的同事说,\"我们要让社会主义文化之花开遍神州大地,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在精神上真正站起来!\"
夕阳西下,影视基地的灯光次第亮起,照亮了这片文化的热土,也照亮了一个民族精神觉醒的道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