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和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章 归鸿,明远回家,林和东,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四月的雨敲打着窗户,许明远在地下工作室里仔细研究\"归鸿\"风筝的设计图。灯光下,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标注显得格外清晰——蓝志远工整的黑色笔迹与许建国洒脱的红色修改意见交织在一起,像是两位父亲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抗风性能测试:7级风条件下骨架变形率0.3%...许兄,这个数据可靠吗?\"蓝志远的笔迹旁画着一个小小的问号。
\"实验室模拟12次,实地测试3次,数据一致。材料问题已解决,见附件。\"许建国的回复干脆利落。
许明远翻到附件页,发现那里本该有材料样本的位置空空如也。他找遍整个文件夹,只在最后一页发现一行小字:\"样本随信寄出,藏于《机械设计手册》扉页夹层。\"
那本《机械设计手册》!许明远三步并作两步冲上楼,从书房取出养父的遗物。书的扉页看起来毫无异常,但当他用手指轻轻摸索时,察觉到了几乎不可感知的厚度变化。用裁纸刀小心挑开,一层近乎透明的薄膜出现在眼前。
它薄如蝉翼,却无论如何折叠都能瞬间恢复原状。许明远想起养父临终前说的话:\"那个人...眼里有和我一样的眼神...\"现在他明白了,那是执着于同一个梦想的眼神。
\"爸爸,这是什么?\"小满不知何时站在了门口,手里拿着半成品的龙风筝。
\"这是...一种很特别的材料。\"许明远小心地将薄膜展开,\"轻得像空气,却比钢铁还结实。\"
小满伸出小手轻轻触碰:\"星星爷爷说,这是用'月光和蜘蛛丝'做的。\"
许明远的手顿住了:\"爷爷在梦里告诉你的?\"
\"嗯!\"小满认真点头,\"他说这是他和许爷爷一起发明的,可以让风筝飞过大海,去找姑奶奶。\"
姑奶奶?许明远脑中闪过一个念头。他迅速回到地下室,重新检查那些信件。在一封泛黄的信封里,他找到了答案——1988年,蓝志远收到一封辗转来自香港的信,寄信人署名\"雅芬\",信中称呼蓝志远为\"大哥\"。
\"...自民国三十八年一别,已近四十寒暑。母亲临终前仍念叨着你的名字,将你儿时做的竹蜻蜓紧握手中。我现居高雄,每年清明都在西子湾放飞写有你名字的风筝,盼它能飘过海峡...若大哥得见此信,请务必回音...\"
信封里还夹着一张照片:一位面容与蓝志远有七分相似的中年女子站在海边,手中举着一只简易的燕子风筝。照片背面写着\"1987年摄于高雄西子湾\"。
许明远的心脏狂跳。他竟然在台湾有位姑妈!父亲从未提起过,也许是因为那个两岸隔绝的年代,相认只会给双方带来麻烦。
\"明远?\"李玉芹的声音从楼梯传来,\"我煮了银耳羹,你们...\"她的目光落在许明远手中的照片上,话语戛然而止。
\"妈,您认识这位女士吗?\"许明远举起照片。
李玉芹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雅芬!志远的小妹!\"她快步走过来,手指轻抚照片,\"志远平反后一直想联系她,但那时候...\"她的声音低下去,\"太难了。\"
\"他们后来联系上了吗?\"许明远追问。
李玉芹点点头,转身走向卧室。片刻后,她拿着一个铁盒回来:\"志远从不让我看这些,说知道得越少对我越好。\"她打开铁盒,里面是一叠用橡皮筋捆着的航空邮件。
许明远小心地解开橡皮筋。最上面一封的邮戳显示\"1992年\",寄件人地址是\"台湾高雄\"。
\"...大哥,收到你的信我哭了整整一夜。四十三年了,我终于不是没有根的人...随信附上我和丈夫、儿子的全家福。儿子取名'思远',就是思念大哥的意思...\"
信中还提到,蓝雅芬的丈夫是高雄风筝协会的理事,她每年都会组织\"海峡风筝节\",用这种方式寄托对大陆亲人的思念。
许明远一封封翻阅,时间跨度从1988年到2015年。信件内容从最初的激动相认,到后来的家常琐事——雅芬的儿子考上了大学,开了家风筝工艺品店;蓝志远评上了高级工程师,收养了一个男孩...
最后一封信写于2015年:\"...大哥,医生说我的帕金森病在恶化,可能没多少清醒时间了。思远答应会继续我们的风筝之约。如果有一天'归鸿'真的飞过海峡,请告诉它,小妹一直在等...\"
信纸上有明显的泪痕。许明远翻到信封背面,发现父亲用铅笔写着一行小字:\"材料突破在即,一定要完成。\"
雨不知何时停了,一束阳光穿过窗户,正好照在工作台上未完成的\"归鸿\"风筝上。许明远突然明白了父亲和养父毕生追求的是什么——不仅是一项技术突破,更是一座跨越海峡的亲情之桥。
\"妈,我想完成'归鸿'。\"许明远说,声音有些哽咽,\"然后带它去厦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