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写作的小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章 敦煌砂粒见乾坤,笔耕者:文心长明,不会写作的小林,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手机震动,母亲发来消息:“今天去医院复查,大夫说眼睛需要做手术,别担心,你爸当年编县志时也动过刀,病房里还能帮你整理旧稿。”附带的照片里,老人床头摆着许砚秋大学时的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上画着敦煌飞天的速写,旁边标注着:“线条要像月牙泉的水,柔中带刚。”
深夜,许砚秋在研究院宿舍翻看李师傅送的《画工笔录》,泛黄的纸页间夹着片月牙泉的细沙,在台灯下闪着细碎的金光。隔壁传来陆辰安的踱步声,间或有键盘敲击的轻响——想必是在修改《淬刃》的大纲,将“叠画技法”与“双重身份诡计”结合,让每个案件都成为历史与现实的镜像。
周明宇的消息打破寂静:“故宫修复师发来邀请,说他们在乾隆花园发现了套‘文房四宝’机关,或许能给你们新灵感。”许砚秋望向窗外,鸣沙山的轮廓在夜色中若隐若现,像一幅未完成的壁画。他忽然想起李师傅说的“每个画工都是莫高窟的一笔”,写作者又何尝不是?在数据与流量的沙海里,他们要做的,就是让每个字都成为有温度的砂粒,最终聚成照亮人心的文明长卷。
他提起笔,在新稿纸上写下:“李师傅的笔尖触碰到壁画的瞬间,三危山的风忽然掠过洞窟。那些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的矿物颗粒,在他的狼毫下重新活过来,就像我们写下的每个字,终将在某个读者的心里,开出跨越千年的花。”
墨色在稿纸上晕开,如同莫高窟壁画上的飞天衣袂。许砚秋知道,敦煌之行不仅让陆辰安的悬疑小说有了更厚重的历史纵深感,更让他对“文字的修复力”有了新的理解:就像匠人修补壁画时既要尊重历史又要注入当下,写作者也该在传统与现代间找到平衡,让每个故事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文心的光芒,在时光的洞窟里,永远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原乡。
远处,驼铃声在鸣沙山深处响起,那是千年不变的韵律。许砚秋合上笔记本,案头的敦煌砂粒在月光下微微发烫——那是时光的温度,也是每个写作者掌心该有的温度。在接下来的故宫之旅中,他们将遇见更多关于“文房匠心”的秘密,而这些秘密,终将编织进《笔耕者:文心长明》的千章长卷,让每个字都成为文明长河里,永不沉没的星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