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箫冷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章 风暴前夕,气候边缘,寒箫冷月,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针对爆发的热浪灾害,新海市政厅多次召开紧急会议安排救灾事宜,但各方利益冲突导致行动迟缓。李墨飞意识到,仅靠科学数据无法解决问题。因此,李墨飞和黄娅娅商议搞一次以私人名义举办的网络“新闻发布会”,发布气候危机报告,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这在一个人情世故充斥的社会,显得比较孤注一掷。
镁光灯在东方联盟新海市之乎者也平台演播厅的新闻发布会现场织成银色蛛网,刺得人睁不开眼睛。李墨飞站在讲台上,手中的报告仿佛有千斤重,手心已经沁出了一层薄汗。他低头看了看手中的报告,封面上《全球气候系统的崩溃:数据、证据与人类的最后机会》几个大字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刺目。这份报告凝聚了他和团队整整两年的心血,而现在,它即将暴露在公众的审视之下。
“在过去五年里,我和我的团队收集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气候数据。这些数据不仅仅来自气象站,还来自卫星、海洋浮标、冰川监测站,甚至是极地的冰芯样本。”李墨飞一边说,一边示意助手打开大屏幕。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动态的全球气温变化图,红色的区域像火焰一样蔓延开来。
“请看这张图,”他用激光指示器指向屏幕,“从1980年至今,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1.2摄氏度。这个数字听起来可能微不足道,但它带来的影响却是毁灭性的。”
台下有人低声议论,李墨飞听到了“夸大其词”的质疑声。
他没有反驳,而是继续平静地说道:“我知道,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些数据过于抽象。那么,让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屏幕上切换到了一张卫星照片,显示的是北极冰盖的变化。“这是2030年的北极冰盖,”李墨飞指着照片上大片的白色区域,“而这是2045年也就是今年的同一区域。”照片切换后,白色区域明显缩小,露出了大片深蓝色的海水。
“短短15年,北极冰盖的面积减少了40%。这意味着什么?”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台下,“这意味着全球海平面正在上升,沿海城市正在面临被淹没的威胁;这意味着极地生态系统的崩溃,北极熊、海豹等物种正在失去它们的家园;这意味着全球气候系统的平衡已经被严重打破。”
李墨飞的白大褂领口已被汗水浸透。他第三次调整激光笔焦距,投影幕布上的北极冰盖卫星图突然变得锐利——那道十五年收缩四十个百分点的白色裂痕,此刻正割在两百三十万在线观众的视网膜上。
他示意助手切换下一张图表,屏幕上出现了一条急剧上升的曲线。“这是过去10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曲线。我们可以看到,从工业革命开始,这条曲线几乎呈垂直上升。这不是自然规律,这是人类行为的直接后果。”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全场,语气变得更加沉重:“我们的报告显示,如果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到2050年,全球气温将上升2.5摄氏度。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更多的极端天气事件——更频繁的飓风、更严重的干旱、更致命的洪水;这意味着粮食产量的下降,数亿人将面临饥饿的威胁;这意味着生态系统的崩溃,无数物种将永远消失。”
台下有人倒吸一口冷气,李墨飞看到前排的几位记者快速记录着。他知道,他的话正在触动某些人的神经。
他示意助手切换到最后一张图表,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倒计时。“这是我们根据现有数据计算出的时间窗口——我们还有不到10年的时间来采取行动。10年,听起来很长,但在气候变化的尺度上,这不过是弹指一挥间。”
“这不是气候模型推演。”他听见自己带着金属质感的声音在穹顶回荡,“这是正在进行的解剖课,而手术台上躺着的……”
大屏适时切换到实时气象云图,赤道附近有三个飓风眼在同步膨胀。观众席传来压抑的惊呼,前排《环宇时报》记者碰翻的矿泉水瓶正在地面蜿蜒,水流悄无声息渗向应急电源接口。
“是我们共同的未来。”
黄娅娅在导播台后攥紧了紧急制动阀。两小时前这个红色按钮就该切断所有直播信号——当环球动力集团的律师团第三次致电市政厅施压时。此刻她盯着监视器里李墨飞绷直的脊梁,忽然想起大学实验室那个暴雨夜。当时他们发现东海浮游生物链断裂数据时,这个书呆子也是这样用身体挡住即将被主任格式化的服务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