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61章 是非篇(一),借古鉴今,忙种,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长短经·是非篇》主要通过列举大量历史事例和观点,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是非判断的复杂性和相对性。以下是详细介绍:
内容概述
- 是非标准的不确定性:开篇指出“天下是非,无所定也。世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意思是天下的是非没有固定标准,不同时代、不同人有不同的是非观。例如,古代的禅让制,在当时被视为高尚的道德行为和政治典范,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能被认为是权力争夺的一种隐晦形式。
- 仁与义的两面性:“仁者,爱也;义者,宜也。”但过度的仁爱可能导致偏私,如君主因宠爱某个臣子或亲属而给予不合理的赏赐;而义如果被僵化执行,可能会变成形式主义,如为了遵守所谓的“义”而不顾实际情况,导致事情无法妥善解决。
- 刑罚与德治的权衡:“刑者,禁恶而劝善者也;德者,养人而成务者也。”刑罚可以禁止恶行,维护社会秩序,但如果过于严苛,会引起民众的不满和反抗;德治能培养人的品德,但如果没有刑罚作为后盾,也可能无法有效约束一些违法行为。所以治理国家要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刑罚与德治的运用。
核心观点
- 变通思维的重要性:《是非篇》强调看待事物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标准和观念,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判断是非。例如,在战争时期,为了取得胜利,可能需要采取一些在和平时期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手段,如使用间谍、制造假象等,但在当时的情境下,这些行为是为了实现更大的正义——保卫国家和人民。
- 实用主义的倾向:判断是非不仅仅依据道德准则,还应考虑实际效果和利益。只要行为能带来有利的结果,如使国家安定、人民幸福、事业成功等,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被视为正确的。比如,商鞅变法在推行过程中,虽然采取了一些强硬手段,打破了传统的贵族特权,但使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从长远来看,这一变革是符合秦国利益的,是正确的决策。
《长短经·是非篇》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面、辩证看待事物的视角,有助于在复杂的现实生活和政治治理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长短经·是非篇》中涉及诸多历史事例,用以说明是非判断的复杂性和相对性,以下是一些相关事例:
子贡赎人
鲁国规定,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将其赎回,可从国库领取赎金。子贡赎回鲁国人后,却拒绝领取赎金。孔子认为,子贡此举看似高尚,实则不妥。因为子贡的行为树立了过高的道德标准,使其他人若领取赎金,会显得品德不如子贡,从而可能导致人们不再愿意赎回奴隶,这反而违背了鲁国制定赎人政策的初衷。
子路受牛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对方为表感谢送他一头牛,子路接受了。孔子对此表示赞赏,认为子路的行为会鼓励更多人去救溺水者。因为人们看到做好事能得到实际回报,就会更积极地去行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