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一八四章 什么,大明新命记,哼哈大王,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他知道“坤兴公主”的命运极其凄惨,但他不会因此就去舍身救人。
毕竟崇祯皇帝的几个子女,几乎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难道他一个个的都要去救?
当然,他会尽力去救,但绝不是以联姻的方式。
其实,他的五夫人沈氏的年龄比“坤兴公主”也大不了多少,但她是高丽人,而且杨振与其父的年龄差距摆在那里,这让他并没有多少负罪感。
然而“坤兴公主”可不一样,她是崇祯皇帝的女儿,而杨振的年龄比崇祯皇帝只是小了一点而已。
“并非圣上的意思。圣上目前的意思,还是在京中良家子弟之中选择。当然也不是咱家的意思。不过咱家倒是觉得,司礼监王公的这个想法对天家对贤弟你都有利。”
“这是王公的想法?”
“没错,正是王公的想法。”
司礼监王公,就是司礼监秉笔、提督东厂事务的崇祯皇帝御前大太监王德化。
杨振的崛起,离不开王德化,所以王德化一直以杨振的恩公自居。
而在杨振与王德化的几个干儿子交往过程之中,都是以尊称其为王公而尽量避免提及其名讳的。
杨振虽然因此在清流御史言官那里有过不少的骂名,但也确实得到过不是实惠。
对于他这种长年奋战在辽东的“武人”来说,若非靠上了这种能够替他在京师遮风挡雨消灾灭祸的大太监,恐怕早就被人阴死了。
可但是,眼下这件事情,却是杨振无论如何也不能考虑的。
“王公怎么会——,王公究竟是怎么想的?”
王德化特意叫杨朝进带话询问,想必有其一套盘算,杨振觉得有必要搞明白。
杨振只是粗略想想就知道,王德化、杨朝进他们会有这样的“馊”主意,恐怕多半跟眼下大明朝风雨飘摇的局势有关联。
但若只是为了讨好杨振而希望促成这样的事情,那他们可真的是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了。
“王公认为,天家无私事,尤其当今形势,嫁公主这般大事,岂能从寻常人家中找到良配?即使选得一个清贵至极的书香门第又能如何?于国事天下事可会有一分增益否?”
面对杨振满脸不解的询问,杨朝进也站了起来,就连说话的声音都比先前大了许多。
“朝廷清贵文臣,我见得多了,书生、文官、士大夫日日坐而论道有何用处?去岁以来,投贼、降贼,乃至于开门揖盗的文官屡见不鲜,此辈不足信,更不堪用。
“而以当今形势观之,朝廷必须改弦更张、锐意重武,方能有真正转机。圣上为公主婚姻大事犯愁,咨之以王公等内臣,王公等人力主在勋贵之家遴选一位英才俊秀者。
“可是两京勋贵之家,王公与咱家遍数之,也难寻一个可当大任、可以造就之年轻才俊,也是万般无奈之下,王公才想到了贤弟你啊!
“若此事成就,贤弟将来能以皇亲勋贵之身份入京,执掌五军都督府,整顿京营,乃至天下卫所,进而总领天下兵马,必能剪除流贼,澄清宇内,还天子一个朗朗乾坤!”
杨朝进越说越激动,仿佛杨振只要点头答应了,大明朝的未来就真得会如同他所想象的那般美好。
但是杨振斩钉截铁地回答道:
“兄长不必多说,请你回京后转告王公,此事绝无可能!”
“你不同意?”
“不只我不同意,圣上和满朝文武大臣也不会同意。”
“满朝文武大臣?呵呵,若是他们能实心办事,大明怎么会落到今日局面?只要你同意,圣上那边,王公会一力劝说促成,至于文武大臣,不足虑也。”
“我不同意!”
杨振再一次斩钉截铁的表明了态度。
不过他紧接着又说道:
“圣上子嗣虽多,但是每一个都很重要,包括坤兴公主,虽然我不同意王公的这个想法,但是我在这里要拜托王公和兄长一件事情,务必看护好圣上子嗣,包括坤兴公主,形势越是动荡混乱,越是要看护好他们。”
杨振此时所说的,当然是话里有话。
因为他知道这些人在历史上的结局。
所以但凡有一点点的可能,他都要出手干预一下,他不希望看到他们重蹈历史上的命运。
生在帝王家,不是他们能够选择的,但他们却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成为了一个王朝的陪葬品。
杨振并不希望这一世他们是原来的结局。
至于杨朝进慷慨激昂之际表达的想法,杨振也没反驳,但他只当杨朝进所说的都是梦话。
因为杨朝进所说的未来,不仅是崇祯皇帝做不到,杨振也做不到,其实换成是谁都做不到了。
而与此相应的是,另起炉灶重开张反而要容易得多了。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