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一十六章 秋税事宜(续),十国风华,洱月,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声。
这句诗恰如其分地勾勒出清丰眼前的景致,正值丰收之季,乡亲们披星戴月,晨光微露便出门劳作,夜幕低垂才满载而归。他们的脸庞上灿烂似满天星,此刻,他们心里只有一种想法:再苦再累,也要把田中的东西给收到家中。
然而,这丰收的黄金时刻犹如昙花一现,仅仅局限于这几日之内。农民们辛勤劳作的土地上,庄稼一旦完成了收割,便会被迅速地运回家中,在秋日阳光下晒干。紧接着,这些承载着汗水与希望的作物便迫不及待地要被转化为生活的资粮,匆匆进入市场,换取一家人的温饱与安宁。
秋税收取在即,不少已经晒干粮食的百姓们,此刻已然将粮食装进麻袋里,准备放在板子车上运到街市上进行售卖!
张屠户站在村口,目光落在那刚推着板车缓缓归来的李二狗身上,嘴角勾起一抹好奇的弧度,随即热情地吆喝起来:“嘿,李二狗,你这一趟贩的粮食,可卖了个好价钱?”
言语间,透着一股子乡邻间的熟稔与关切。而听到有个打招呼,李二狗这才抬起头来,板车上歪斜的空麻袋还沾着路上溅起的泥点。他抹了把脸上的汗,苦笑着摇头:“好啥呀!街市上杜家粮行压价压得狠,往常一石粮食能换半两银子的粟米,今儿只给四钱,说是什么‘朝廷新规’。”
说着掀开麻袋,露出里面饱满的谷粒,无奈着道:“你瞅瞅这成色,放往年早被抢着收了。”
张屠户眉头拧成疙瘩,手里的旱烟杆重重敲在鞋底:“杜家这群吃人不吐骨头的!上个月还说收粮价跟着市价走,这眼瞅着丰收了,倒玩起花样!”
就在说话之际,村里的种粮大户李十三此刻带着两个儿子,推着三个板车也走了过来,他立即问道:“李二狗,你这粮食卖啥价?”
李二狗无奈地叹了口气,指了指板车,说道:“十三哥,我刚从粮行回来,这粟米他们只给四钱一石,这价格压得太低了,我这一板车的粟米,本以为能多换些银钱,现在看来,跟之前一样,累死累活干一年,最后什么也没存下。”
李十三皱着眉头,吐了口唾沫,说道:“我这边也好不到哪去,我去了几个大点的粮行,他们收粮食压价都算了,还只给铜钱不给银子,说是今年收税要用银子,每天只有前三户的给银子,其他都给铜钱,可是朝廷今年收税只收银钱,这让我们怎么办才好呢!”
张屠户气愤地说道:“怕是这些街上的收粮大户们早就商量好了,收粮食价格也是一样,只给铜钱,需要银子的再用铜钱兑换银子。”
李十三看了看天色,说道:“谁说不是呢,之前三千铜钱兑换一两银子,如今得要三千三百铜钱才能兑换一两银子,还有价无市。”
李二狗闻言,猛地一拍大腿,脸上满是绝望:“这不是明摆着抢钱吗!我家那几亩薄田,忙活一整年,到头来连税银都凑不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