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长安浮生录:汉成帝年间的那些狗血与荒唐
带帽衣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2章 长安浮生录:汉成帝年间的那些狗血与荒唐,妈妈说她结扎了干了没事,带帽衣服,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河平元年的长安城,护城河的水混着泥沙,把两岸柳树泡得发蔫。打更人老陈敲着梆子走过朱雀街,忽见西北方红光冲天 —— 不是晚霞,是越巂山崩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这年春天特别邪乎,先是中书宦官被罢,尚书台突然多了五个 \"机要秘书\",接着桃花李树反季结果,到了夏天竟飘起雪花,活像老天爷把四季熬成了一锅浆糊。老陈裹紧破旧的夹袄,望着未央宫方向叹气:\"这年头,连老天都在折腾老百姓。\"
东郡的百姓永远记得那个梅雨天。佃户老张蹲在坍塌的土墙上,望着眼前的黄汤发呆。三天前,黄河水像脱缰的野马撞开金堤,他眼睁睁看着自家三亩良田被吞没,老婆抱着刚满周岁的娃跑慢半步,被洪水卷走。如今他抱着半块发霉的饼子,听着远处传来的哀嚎 —— 校尉王延世带着五万民夫堵河堤,竹笼装石的号子声昼夜不停,可这跟他有什么关系?他家的地契早泡烂在水里,就算河堤修好了,衙门也会说 \"河滩地收归官有\"。
更让他心寒的是官府的 \"救灾\"。县吏带着衙役挨家挨户登记受灾人口,却把他家三口人记成两口,理由是 \"女人和孩子不算全劳力\"。老张想去理论,却看见县吏把救灾粮往自己马车上搬,嘴里嘟囔着:\"成帝改元河平,要的是太平数据,你们这些泥腿子别添乱。\"
河平元年的日全食来得突然。正午时分,长安城突然暗如黄昏,鸡狗惊叫不止。汉成帝躲在未央宫的宣室殿吃素,面前摆着三盘青菜豆腐,听着太常卿念诵《洪范》里的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他象征性地叹了口气,下诏说 \"男教不修,阳事不得\",把责任全推给大臣。可长安百姓都知道,陛下这半年来光顾赵飞燕的昭阳殿三十余次,连太液池的龙舟都改成了 \"飞燕号\",哪有心思修什么 \"男教\"?
太学门口,几个儒生压低声音议论:\"去年罢了中书宦官,新设五个尚书,说是分曹治事,结果全成了王氏外戚的传声筒。\" 卖糖葫芦的老孙头接话:\"可不是嘛,我给尚书台送果子,看见王凤的侄子在尚书房里吃酒,把公文当废纸垫杯底呢。\"
河平二年夏天,长安城最热闹的不是太液池的荷花,而是王氏五侯的封侯宴。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同日拜将封侯,车马从长安城头排到城外,每辆车的车轴都裹着金箔,阳光一照,整条街都晃得人睁不开眼。卖炊饼的李老汉站在王商的宅邸前,看着门前石狮子比皇宫的还高,偷偷跟儿子说:\"当年霍大将军辅政,出门也就四匹马拉车,这王氏五侯倒好,一人一辆六匹马拉的金车,怕是要把长安城的金子都搬空了。\"
更让百姓震惊的是王氏的宅邸。王根的园林仿建太液池,竟偷引昆明池水,池中亭台楼阁比皇宫还华丽。有胆大的匠人私下说:\"王根大人说了,他家的池子叫 ' 小未央 ',比陛下的未央宫只差个 ' 未' 字。\" 这话传到长安街头,变成了顺口溜:\"王氏池,小未央,天子殿,空壳郎。\"
鸿嘉元年冬,未央宫传出大新闻:许皇后被废了。消息传到平康坊,正在给赵飞燕做新裙的绣娘小莲撇了撇嘴:\"许皇后被废,还不是因为赵氏姐妹吹枕边风?上个月我给昭阳殿送绣品,看见赵合德把许皇后送的玉簪摔在地上,说 ' 一股子穷酸味 '。\"
街头巷尾的八卦越传越邪乎。有人说许皇后的姐姐在椒房殿埋木偶诅咒赵氏姐妹,有人说成帝早看许皇后不顺眼,想立赵飞燕为后。卖豆腐的老周却记得十年前:\"许皇后还是太子妃时,亲自给成帝补衣裳,针脚比我老婆的还好。如今成帝天天跟着赵氏姐妹学胡旋舞,哪还记得糟糠之妻?\"
最让百姓不解的是成帝的 \"微服私访\"。他扮成富商家的公子逛平康坊,在 \"醉仙居\" 酒肆喝花酒,被老板娘认出。第二天,长安流传 \"天子爱上寡妇酒\" 的段子,说成帝给老板娘赐了块金饼,上面刻着 \"酒仙御赐\"。赵合德得知后,大闹昭阳殿,摔了三盏琉璃灯,成帝哄了半夜,才用西域进贡的珊瑚簪平息事端
阳朔三年夏天,颍川铁官作坊的熔炉旁,徒工申屠圣擦了把汗,看着监工又抽了新徒弟一鞭子。这些天,朝廷为修昌陵,要求铁官增产三成,徒工们每天在火炉边干足十二个时辰,却连口饱饭都吃不上。申屠圣摸了摸藏在袖口的短刀 —— 那是用断剑磨的,刃口还带着火星。
七月初七,申屠圣带着百八十号弟兄冲进官署,砍了监工,打开兵器库。他们扛着刚出炉的长剑,自称 \"将军\",一路从颍川打到九郡。长安城的捕快们追得气喘吁吁,直到朝廷动用军兴法,才在南阳山区将他们包围。临刑前,申屠圣望着围观的百姓大喊:\"我们不想反,可官府把人逼成铁渣,铁渣也能烧起火!\"
菜市场的屠夫老钱抹了把泪:\"这些铁官徒,哪个不是家里有老娘孩子?听说他们路过郡县,只抢官粮,不碰百姓,比官府的兵还讲道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