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长安浮生录:汉成帝年间的那些狗血与荒唐
带帽衣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2章 长安浮生录:汉成帝年间的那些狗血与荒唐,妈妈说她结扎了干了没事,带帽衣服,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鸿嘉元年,成帝突然要在新丰戏乡修昌陵县,强迁五千户 \"豪民\" 去守陵。卖布的王大姐坐在长安城门口,看着丈夫被衙役推上运石车。丈夫的手被麻绳勒出血,还回头喊:\"家里的织布机别卖,等我回来...\" 话没说完,就被衙役一鞭子抽在背上。
王大姐抱着三岁的娃,看着满载石材的车队压坏了石板路。这些石头来自华山,每块都刻着 \"成帝万年\",但百姓都知道,这是王氏外戚揽的工程,每车石头能赚三成差价。更荒唐的是 \"黄龙现真定\" 的祥瑞 —— 地方官在枯井里放了条染黄的蛇,谎称黄龙现世,成帝竟下诏大赦,还赐地方官黄金百斤。太学生们编了首诗:\"黄龙卧井底,百姓哭街头,祥瑞天上有,苦水腹中流。\"
河平三年,东郡落下八颗陨石,犍为发生地震,山崩堵了江水,水逆流成河。算卦的瞎子阿贵坐在朱雀桥头,敲着竹筒说:\"天落石,山吐水,这是老天爷敲警钟呢!当年宣帝爷在时,祥瑞不断,如今成帝爷光顾着修陵选美,老天爷看不下去了。\"
老百姓想起成帝刚复了太上皇寝庙园,纷纷说:\"老刘家的祖宗显灵了,怪子孙不争气呢。\" 住在太上皇庙附近的王大爷说:\"寝庙园复建时,王氏五侯把庙里的青铜鼎偷去熔了铸钱,祖宗能不生气?\"
永始三年夏,大旱让长安井水见底,地里的庄稼卷成枯草。成帝却下了道奇怪的诏书:\"吏民得买爵,贾级千钱。\" 说白了就是卖官鬻爵,千钱可买一级爵位。卖炭翁老周攒了三年钱,买了个 \"五大夫\" 虚爵,结果去城关交税,税吏照样多收三成:\"您老这爵是虚的,没见诏书上写着 ' 不得免役 ' 吗?\" 老周气得把爵牒撕了:\"早知道还不如买两斗粟,这爵是纸糊的吧?\"
更让百姓摸不着头脑的是大赦。每次灾异后必大赦,可释放的囚徒刚出监狱,就被官府抓去修陵。长安城的乞丐头儿老钟说:\"大赦就像朝廷撒的芝麻,看着多,落不到咱嘴里。\"
当广汉男子郑躬带着六十多人攻官寺、劫囚徒时,长安城的达官贵人正在为王氏五侯的新宅邸攀比。郑躬本是个樵夫,因官府强征山林赋税,父亲被打死在县衙。他带着弟兄们冲进官库时,喊的不是 \"替天行道\",而是 \"还我山林\"。他们抢了兵器,躲进大山,靠野果充饥,却始终没动百姓一粒粮。
半年后,官军进山围剿,郑躬被斩于广汉城头。临死前,他望着家乡方向叹气:\"要是能在山上砍树换粮,谁愿意当反贼呢?\" 围观的百姓默默散去,有人偷偷在他坟前放了把砍柴刀 —— 这是他留在世上的唯一印记。
长安城的角角落落,藏着无数这样的故事。太液池的舟子记得,成帝带着赵氏姐妹夜游时,曾把珍贵的珊瑚簪扔进水里,只为博美人一笑;平康坊的歌女记得,赵飞燕跳 \"掌上舞\" 时,脚下的水晶盘是从西域用三十车丝绸换来的;就连城墙根下的老槐树,都记得每次灾异后,官府如何把苛捐杂税说成 \"天子恩赐\"。
这些故事,史书或许只会寥寥数笔带过,但在长安百姓的口中,却成了一代又一代的谈资。他们说王氏五侯的宅子比皇宫还气派,说成帝为赵合德修的 \"浴兰池\" 用了百斤香料,说铁官徒起义时曾路过某村,帮百姓抢回被官府强征的耕牛。
汉成帝年间的长安城,就像个巨大的戏台,上演着帝王的荒诞、外戚的嚣张、百姓的悲喜。这里有黄河决口的滔天巨浪,有后宫佳丽的明争暗斗,有小人物的无奈反抗。当历史的尘埃落定,那些被史书一笔带过的灾异与民变,才是千年前普通人真实的生存写照 —— 他们在帝王的 KpI、外戚的盛宴、老天爷的怒火中挣扎求生,用血汗与泪水,写下了属于自己的浮生录。
老陈依然每天打更,只是梆子声里多了份悲凉。他看着未央宫的灯火通宵不灭,知道那是成帝在昭阳殿陪赵氏姐妹宴饮。远处,渭河的水还在流淌,载着无数无名的尸骨与叹息,流向不知尽头的未来。而长安城的百姓,依旧在这片土地上生息,把所有的荒诞与苦难,都熬成了茶余饭后的一声叹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