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章 工农兵大学生,工农兵大学生,艾叶子,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厂矿的医生对自己单位的职工比较有感情,就敢为“生命高于一切”进行努力,敢承担责任。
第二章 不能谈恋爱
大院里面的这些老阿姨,都在关心忆江南的个人问题,怎么还不想谈恋爱?
只要看到她就会好奇地问东问西。
机械厂的唐老厂长、现任机械局副局长,他的夫人康秀兰阿姨最热心最直爽,就像老和尚念经:“这么大的闺女了,赶快嫁了吧,嫁了吧”!
忆江南哭笑不得,附和着念叨“等不起了、等不起了,我要快点去上学了,快点走吧!”
事情总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忆江南收到了常将军的一封来信,还是通过厂里的工友特意送上门的。
1968年分配进厂的这批老三届中学生,一共有180多号人,年纪最小的15岁,最大的中专毕业生25岁。经过一个月的短暂集训,忆江南和常将军同时被分配到了生产飞机副油箱的军工车间。
别看这个车间不算大,300多名工人,它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机械工业部、部属企业沈阳飞机制造厂和洪都机械厂的配套生产车间、政治和军事意义非常重大。
从60、70年代,这个车间的歼6战斗机副油箱一年最高要生产1千副,除了出口就是支援越南抗击美国的入侵。
同时分配在同一个生产班组的三个人,周春琴、忆江南、常将军、2女1男,同年出生、生日只相差几个月、其中周春琴生日在2月份、忆江南第二,最小的就是常将军的生日在年底;就这样三人成为了师姐师弟的关系。
男孩子成熟的晚,常将军第一次离开父母和最宠爱他的老外婆,生活上一点不能自理,出过不少洋相。
第一次在车间里,用一只洗手盆洗穿脏了的工作围裙,泡湿后打上肥皂,常将军就不知道怎么操作了;蹲在地上,围着洗衣盆转了两圈也没有把这条围裙洗出来。
他在家里都是老外婆帮他打理一切,不满17岁的他,从来没有洗过一双袜子一条手帕一条短裤。
两位师姐看得哈哈大笑,最后还是忆江南伸手示范了一遍,帮他洗好了这条围裙;以后就一直到教会他洗衣服洗鞋袜洗帽子洗围裙,最后只有被子蚊帐床单等大件,需要忆江南帮忙洗涤。
车间里面开展“一帮一、一对红”的活动,忆江南与常将军就结了思想互助的对子;除了要经常谈心、还要生活上互相帮助。
每隔1、2个月,常将军冬天用的床单被单夏天用的蚊帐,都需要洗涤一次。
只要天气好,忆江南周六下班以后,不愿意爬男职工的那栋宿舍楼的四层,就在一楼楼下,扯开嗓子大声叫唤:“常将军,常将军,把东西扔下来”。
闻声,邻近几间宿舍的窗户那里,就伸出来好几个脑袋,望着楼下都在笑闹起哄;学着忆江南的喊话:“常将军、你赶快把东西扔下去啊,别叫人家久等啊”,阴阳怪气地把“人家久等”那几个字拖音拉的格外长。
忆江南我行我素根本不理睬那些“庸俗的玩笑”,虽然在工厂里对她抱有好感的人不少,她一概以平常心对待,她早就放言:“不到25岁,不考虑个人问题,我要上大学”。
她说的是“要”而不是“想”,这就表明了她的一种“言必行、行必果”态度和决心。
界西市是个小城市,青年男女结婚都比较早,听到忆江南的豪言壮语,大家都笑了“难道她想当老尼姑”?没人相信她真能言出必行。
在工厂车间当工人不到3年,忆江南参军去了。
常将军随后调回了省城,也被推荐上了首都大学;现在他已经是母校的一位青年教师了,真是后生可畏。
常将军在界西市逗留了2天。
在忆江南的要求下,他们的师傅和几位师姐妹、一直非常热情的陪伴在侧寸步不离;搞的常将军一肚子话根本就没有机会说出来,只得非常遗憾的返回北京了。
常将军的家庭条件很好,他上过大学以后成熟了很多,俨然成了一位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
他本人的体育运动细胞非常不错,在首都大学生运动会上,他的体操项目是拿过金牌的、游泳拿过银牌、他还会足球摔跤击剑,在大学期间也是被人追捧的体育明星、有好些女孩子追求他。他却唯独对忆江南一直锲而不舍脉脉含情;无奈这个忆江南就是没有开窍,从来没有产生过男女情感、只是一心把他当成小师弟。
常将军抱憾离去,师傅和几个好友都埋怨忆江南:“你这个人真是冷酷无情”、“你们也算是门当户对了,就算是去读书,也不能影响谈恋爱吧,他会等你的”、“你们已经认识8年了,互相知根知底、你就不能给他一个承诺?”。
忆江南只能笑一笑,也没法解释什么、她还等着去上大学呢。谁也说不清楚,为了完成学业干好事业,还要努力奋斗多少年;“君子一诺重千金”、她是一个“言必行、行必果”的人,绝不会随随便便做出任何承诺,不能耽误了人家。
忆江南的妹妹忆江玲今年才18岁,在一个煤矿办公室上班。只要是工作需要什么活都得干,什么打字剪纸、开广播放电影、刻蜡纸印材料、画图画写美术字出墙报……倒是锻炼的多才多艺无一不会。
因为能干勤快,办公室领导和同事们、包括整个一层楼的老师傅小姊妹们都很喜欢她,经常会从自己家里给她带一些好吃的点心甜食,有什么好事都会想到这个可爱的小妹妹。
这一天,突然有一位姓缪女师傅,要给她介绍对象。
小伙子的条件非常好,是部队的一位青年军官。
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背着班上的一位小儿麻痹症残疾同学,上学下学课间上厕所,风雨无阻坚持了6年;他的事迹曾被多家报纸转载,他被树立为“学雷锋标兵”;参军以后,立功受奖在部队入党提干;真可谓年轻有为、前途无量。
忆江玲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情,吓得心脏怦怦乱跳,中午饭也不吃了、撒丫子跑回家,向父母亲报告请示“怎么办”。
工厂的师傅们都是热心非凡的人,听说小忆被吓得跑回了家,立即也风风火火紧追不舍,怕她回家说不清楚,耽误了一桩好姻缘。
缪师傅特地赶到忆家,两人前后脚进了大门;直接找到忆老夫妇,一个劲地要给两家牵线搭桥,并且帮助男家催婚。
忆老家的家庭气氛很好,讲究民主;全家都认为这个男孩子非常不错,可惜小妹年龄太小。
只有大哥忆江东认为:“年轻人之间可以交交朋友,增进了解相互帮助,过几年再考虑结婚的事”。
忆江南认为“人家是来提亲的,冲着婚嫁来的,如果时机不合适,就不好吊着别人”。
家人们都认为:男方条件虽然很好,女孩子也不能依赖别人一辈子;早恋早婚影响个人的事业心和上进心,不思进取影响进步;时机不对、再可惜但也只能放弃了。
忆老只能非常委婉地答复:“孩子还太小,还想上大学读书、过几年再说吧”。
忆老家的两个女儿,年龄相差了6、7岁,同时遇到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现在都不适合考虑个人的婚姻问题,“革命尚未成功”只能继续努力。
第四章 开始招生了
1976年10月12日,华总理和首都群众,欢迎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索马雷和夫人访华,陪同进行外事活动的国家领导人只有李先念副总理。
……
忆老爸沉默不语,只是聚精会神看报纸。
忆江南偷着笑了,分明看到老爸的那根长寿眉毛耸动了好几下。
10月15日,上海等地开始出现关于有关“四人帮”的大幅标语......17日,界西市召开18级以上干部会议、传达有关中央文件;再过2天,中央文件传达到了全体党员。
忆江南下班一进家门,就看见哥哥忆江东和几个一起退伍的铁道兵战友们、兴高采烈地在欢呼:“我们胜利了!那个理论家、那几个极左派被打倒了,那些阉割马列主义的人早就该枪毙了!”那几个老兄简直是得意忘形仰面向天摊举双手狂喊着。
很多地方的老百姓,特地去菜市场买螃蟹,点名就要3公一母的。
老百姓对“四人帮”真是深恶痛绝!绝大多数老百姓弹冠相庆!对华主席是热烈拥护的!
四人帮一垮台,全国各地造反派的派性头子顿时就瘪了下去;许多停工停产的单位就逐渐开始恢复生产,百废待兴拨乱反正、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轨。
76年11月中旬,界西市的大街上贴出来了大幅标语“热烈欢迎高等院校招生”。
忆江南立即出动,打听界西市有关高校招生的信息。教育局革命委员会的主任庄西,她的信息无疑是最准确的了:“有关名额已经分配到了各个行业主管局”。
西江省机械厂的主管部门就是界西市机械局,其中有一个省中医学院的名额,立即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
听说有一位姓安的姑娘,她是先当兵再退伍回到机械局工作的。安姑娘也是党员,年纪比忆江南还小几岁,而且她的父亲与机械局阮局长还是战友呢!看来这个中医学院的名额已经被机械局机关工作人员提前锁定、非安姑娘莫属了。
个人报名、群众推荐的工作还没有正式铺开,激烈的竞争已经开始了。
一周以后,西江省机械厂分配到了3个名额,一个是机械系、一个是冶金分析、一个是师范大学中文系。
在那个年代,年轻人可以有理想的翅膀,但只能在限定的范围内飞翔。
忆江南最想上政法学院、或者学法律、但是没有名额,想报名都找不到门,那个法律专业根本还没有恢复。
想上大学、报名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求:未婚,就这一条,把90%以上的年轻人都卡住了;第二条则是“工龄长的优先”,这一条对忆江南大有好处、极为有利。
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有66届、67届、68届、俗称“老三届”的高中和初中学生们,当时既不能升学、也不能按时毕业、全国大约有1千多万中学生滞留在各自的学校里。
1968年,全国同时对6届中学生进行毕业分配。界西市是一座煤城,当时的分配方向就是面向农村、面向工厂、面向矿山、面向军队,俗称“四个面向”。
“老三届”的毕业生,是作为“知识青年”走上与工农兵结合的道路、是需要接受工人阶级、贫下中农、解放军“再教育”的。
有大约四分之一分配到工厂的知识青年,当时被称为“学员”,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徒”,每月工资“学员”比“学徒”还低了2元钱。
到了1976年底,老三届的学生们与“工农兵相结合”都已经8年多了。在工厂、这些学员、早已经成为了工人阶级的一员,尚未结婚的青年人已经是屈指可数的啦。
1970年,首批工农兵大学生推荐制度就有过一条要求:“工龄满8年者”;当时的忆江南掰着指头一算,还要干等5、6年,这个等待的时间未免太漫长了吧。
听说部队里推荐上大学就没有这个工作年限的规定。千方百计利用了“经过长征的军人子女可以优先入伍”这条政策,忆江南跑去当了兵,期望能从部队缩短时间上大学......
73年那一次大学招生、“教育回潮”要进行文化考试,全国出了一位物理化学考试的“白卷考生”张铁生、他在考卷背面写下的那封信曾经引起忆江南心里的多少共鸣......因为服从调动、与推荐上学的机会擦肩而过......兜兜转转还是经历了8年的等待,才迎来这么一个最后的机会。
忆江南得知上大学的名额已经到了工厂,立即向卫生所俞所长、工厂劳资科童科长,提出要上大学的报名申请;在那三个名额当中,她选择的就是中文系,因为她爱好文学。
工厂的子弟学校老师中没有未婚青年了,这个中文系的名额,全厂居然只有她一个人报名!多少年来不谈恋爱不结婚的坚持,是符合了必备的先决条件了!
报名填表,群众评议、小组鉴定、卫生所签字盖章、报工厂党委研究决定后,就等体检了。
工厂向机械局和教育局提出了申请,因为要“扩建职工医院”,要求市招生办公室根据本厂工作需要,将中文系置换成为医学院校名额。
12月26日,界西市招生办召开有关院校招生工作人员协调会议。
忆江南的这份报名申请表和简历在与会人员中传看了一遍,立即引起了与会老师的极大兴趣;出现了八所学校争抢一名生源的场景、其中还包括了北京大学;因为每个生员可以填写的六个志愿,忆江南填报的是政法、法律、新闻、文学、外语、医学。
按照择优录取的原则,像这种出身革命军人革命干部家庭的红五类苗子,最符合那个年代“根正苗红”的标准。
她从小学开始就是班长、少年先锋队大队长、中学学生会学习部长、各科学习成绩平均在90分以上;三好五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在学校获奖无数;兴趣爱好广泛品学兼优、是学校女子篮球队长、学校宣传队队长、小喇叭广播站站长;参加工作工龄已经8年,有当兵的经历、在部队受过嘉奖、政治上是共产党员;工厂曾列入重点培养发展对象,计划培养为民兵营长……这样的生源,有哪个学校不想要呢?
其工作单位要求调剂医学名额、师范学院不肯放弃这名学生、界西市本次招生的六所医学院校包括北京医学院、上海医学院、湖南湘雅医学院、和西江省中医学院、医学院、浮州第二医学院也一起来凑热闹……会场上居然会争得不可开交。
招生办主任张地三一看,这个会再这样争下去,其他的工作内容怎么进行了?
这位张主任非常果断,把忆江南的档案和报名表全都收了起来,立即拍板:“这个单位要求医学专业,本就属于调剂名额,不要再争了,就放给本省的医学院校吧。”
就这样,一锤子定音先把去向的范围敲定下来了。
北京大学的王老师为了缓解会场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戏谑道:“现在是阿司匹林战胜了文章诗意,就是满足了单位的工作需要嘛,否则我们北大也是想要这个学生的;你们没有发现,这个生员的六个志愿大都与文科有关的吗?”。
西江省医学院,这次来参会的医学系主任刘老师和李老师竭尽全力没有争到这个学生,也只能扼腕叹息!
事后才知道,这位张地三主任的儿子想去这所学院,忆江南必须让位。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第二医学院的招生老师许葆华、是个上海知青,头脑非常灵活。
他不像其他学校的招生老师那样,仅在会议上发表一下意见;他是竭尽全力对招生办主任张地三实行了死缠烂打,还谎称:“忆江南本人同意来我们第二医学院的”。
这位张主任原本就有那么一点私心杂念,根本不想一想,忆江南怎么可能与这位许老师接触,还会表态去那个第二医学院;张地三为了儿子就是需要这样一种台阶,才能顺水推舟,避免忆江南成为他儿子的竞争对手。
那个年代,全国所有大专院校的学制全部都是三年、根本不分什么名校不名校、也没有本科专科的区别。
只要能够读书就行、就连这位招生办的主任,为自己的儿子预留的名额、也仅仅是省内的一所普通医学院、他甚至都没有考虑过北京医学院、上海医学院、湘雅医学院这些名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