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第2章 托古改制
古月墨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番外第2章 托古改制,正德变法:捡到历史学生的书包,古月墨海,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杨廷和接过密报,见所谓「佛郎机火铳」实为北方匠人伪造的粗制滥造之物,却配合道:「宣府、大同需设军器改良之处,臣请命工部拨银二十万两。」
王琼急道:「国库空虚,哪来银......」
「内帑出十万,」朱厚照截断道,「余下十万,从工部「铜料余羡」中扣。」他特意加重「余羡」二字——这是工部尚书林瀚私吞铜料的惯用名目。
陈大锤在旁听得心惊,终于明白皇上为何执着于「考据合法化」:借蒙古威胁名正言顺地查工部贪腐,再以「复旧制」之名行改革之实。
酉时初刻,印书馆散场。杨廷和留到最后,见四下无人,低声道:「陛下真信蒙古有佛郎机火器?」
朱厚照望着飘落的雪花,想起书包中《明实录·正德卷》残页上「应州大捷」的记载——那是他前世失败的起点。「朕不信,」他从袖中摸出书包里的「明代匠作制度考」残页,现代印刷字体在暮色中泛着微光,「但士大夫信。」
杨廷和瞥见残页边缘的激光切割痕迹,瞳孔微缩,却很快恢复如常:「陛下欲以「技术救国」凝聚人心,此乃务实之策。但望考工院能真正「考订古法」,而非......」
「而非什么?」朱厚照直视他的眼睛。
杨廷和拂袖道:「臣只望陛下记住,「工器」需依附「礼法」,否则......」他没说完,转身走入雪中,官靴踩在积雪上发出「咯吱」声。
朱厚照望着他的背影,摸出书包卡扣——内侧「2023」字样在雪光中若隐若现。他知道,杨廷和早已察觉「太宗遗法」的蹊跷,却选择默许,只因士大夫需要一个「复古改制」的借口。雪粒子打在《工器汇典》书稿上,他翻开新页,朱笔批注「工者,国之基也」旁,「宋明匠作」四字的笔画里,藏着书包内衬纤维的反光。
当夜,陈大锤回到废窑厂,铁锚会匠人围上来。「月粮五斗,」他扬起手中的批文,「但得先让那帮酸秀才信咱们的法子是老祖宗传的。」
年轻匠人握紧拳头:「可咱们的「螺旋纹」明明是......」
「嘘!」陈大锤按住他的嘴,从怀里掏出块铜活字,「看见这「工」字底的小锚没?皇上说了,只要能让大明火器比蒙古的强,管他是哪儿来的法,都是「太宗遗泽」。」他望向远处紫禁城的轮廓,雪光映得宫墙泛白,「再说了,能吃饱饭,比什么都强。」
与此同时,豹房密室中,朱厚照正在《天工开物》扉页题字:「太祖高皇帝御制《工器辑要》,永乐十六年司天监藏」。他故意将墨汁滴在「十六年」三字上,形成虫蛀痕迹,再用松烟抹旧书页。书包里的「反射炉」图示被裁成碎片,嵌入《武经总要》抄本,成为「宣和三年造炮炉」的「佐证」。
窗外,雪越下越大,印书馆的烛光次第熄灭。朱厚照望着案头的「太宗验墨符」——那是用书包拉链残件熔铸的铜符,表面刻着「工禾」纹。他忽然轻笑,原来所谓「世俗化改革」,不过是用考据的刀,在历史的幕布上裁出一道缝,让现代技术的光透进来。至于这光最终会照亮什么,他握紧书包卡扣,听见远处更夫敲梆——子时三刻,又是新的一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