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火种计划
子曰星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2章 火种计划,父子六人共娶一妻笔趣阁,子曰星辰,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陈鹏飞看完,提笔写了一行字贴在祠堂内壁:
“道路,不是树立,而是铺陈。”
“道路,不是树立,而是铺陈。”
这一行字贴上祠堂墙的那天,村里的年轻人拍下了照片,发到“蜂窝会所”群里,很快被各节点村接力转发,甚至有人自发把这行字刻在自家村务公告栏上。
“我们以前总想着,能不能‘成名’,能不能‘立个样’,现在才知道,这行字才是我们真正该走的。”
“让人踩过去的路,才是真的有用。”
话是出自一个河南试点村的青年之口,说得没声势,但在陈鹏飞听来,已足够振奋。
此后一个月,“百村协作体”进入第一次完整自循环周期。
系统调工24次,联供订单协调12批次,平台建议制度修正案8份,争议协商个案处理4例,自主申请退出复制扶持阶段的村庄增加至31个。
这意味着,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村,能够在平台不干预的情况下,独立完成制度设计、制度实践、制度优化三件事。
与此同时,蜂窝平台也在演化。
林璐璐带着两个年轻程序员,开始为平台开发“制度演化轨迹可视化”功能——
每一个制度都有“出生证”:谁提议的、共议用了多久、试行用了多久、在哪个村失败过、在哪个村修订成功、当前推广情况如何,是否有分支、异化版本,版本差异点、适用场景……全都一目了然。
她说:“我们不是把村庄制度变成软件,而是把它变成‘能互相看得见的逻辑图谱’。”
“这样才能让制度不再靠讲故事传播,而是靠数据与行为轨迹传播。”
到元月初,这项功能上线,正式命名为:
“共治云图”
上线当晚,张玉英打开自己村的制度图谱,看到那条从“龙虎共田一号协议”演化成“简约分账制”的弯弯曲线,末尾还被标注“当前传播节点数:5”,她一下红了眼眶。
“我们村的制度,已经走进五个陌生的村了。”
“原来我们不只是在模仿陈家村,而是在成为别人眼里的‘陈家村’。”
与此同时,甘肃的张浩也打开他村制度图谱,发现自己第一版的“绩效返利评比法”已经被标记为“高争议区”,但下方还有一行备注:
“已由西川村优化为‘积分+议评复合制’,适用范围更广,执行效果良好。”
他哈哈一笑,在群里发了条语音:
“我这个制度,自己已经升级了,我啥也没干,它就进化了。”
“真像放养鸡,长得比抱着喂的还快。”
这种“制度自我进化”的能力,正是陈鹏飞三年来最想看到的。
他在个人笔记里写道:
“过去我们怕制度失效,现在我们怕制度不生长。”
“真正的成功,不是让别人记住陈家村制定过什么规则,而是让他们忘记规则来自哪里,却都知道怎么再造。”
……
正月过后,平台组织了第一次“协作体跨省复盘研修会”,地点不在陈家村,而是在龙虎村。
张玉英作为本次轮值节点代表,自己手写议程、筹备材料,三天时间,不请官员、不搞总结,专讲失败、专谈补丁。
她一上来就放了一张图:龙虎村过去一年的制度错误地图。
“这里是我们失败的共田激励方案——执行三个月无人报名;这是我们失败的调岗制度,五个小组罢岗两个。”
“但我们改了,修了,重建了。”
“我们不是干得最好的村,但我们是错得最多、也最不怕承认的村。”
“我们愿意讲自己的丑,就代表我们真的愿意活。”
掌声稀稀拉拉,但眼神都是真诚的。
会议第三天,龙虎村提出一项新动议:
“是否可以不再使用‘复制村’‘试点村’等标签,改用‘协作节点村’‘平台成员村’等更平等、动态、去中心化的称呼。”
这项提议一经提出,立刻得到多数支持。
张浩第一个举手:“对,我们现在不是‘被教’,而是一起‘共创’。”
吴凡说:“我们哪天出一条制度,搞不好陈家村还要跟我们学呢,‘复制’这个词确实该撤了。”
陈鹏飞在群里只发了一句:“支持——让‘陈家村’成为方向,而不是地名。”
会议最后,一项正式决议通过:
自今日起,“百村共建制度协作体”正式更名为:
“蜂窝村治网络”(hiveNet)
该网络不设永久中枢、不设等级架构、不设强制制度模板,以数据共通、议题自治、协作节点轮值为原则,建立去中心化的制度共建、共议、共修与共育体系。
陈家村由“制度输出地”彻底转化为“数据提供地、经验归档地、失败备案地”。
最后一项是陈鹏飞亲自加上的:“我们负责归档失败,供大家复盘。”
那天夜里,龙虎村篝火旁,张玉英问陈鹏飞:“你说,咱这‘制度种子’,现在长成什么了?”
陈鹏飞想了想,答:“还不是树,也不是林。”
“现在是风。”
“风吹起来了,就不归谁了。”
张玉英沉默许久,低声道:“那风是从你们村起的。”
陈鹏飞摇头,望着远方山影中的灯火:
“不,是从大家心里起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